两会青声|市政协委员洪亮:方言也是文化传承,鼓励年轻人学沪语
2025-01-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方言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但现在上海的年轻人很多都已经不会说上海话了,尤其是小朋友。”市政协委员、上海至合律师事务所主任洪亮在今年两会上发出呼吁,要鼓励在上海的年轻人学习沪语,以乡音建“乡愁”。

洪亮表示,沪语是在上海及其周边区域历经漫长历史逐渐形成的当地汉语方言,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个标识,作为海派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人员的流动,年轻人,尤其是少年儿童已经很少能够讲出或听懂沪语。“沪语在年轻一代的消失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上海小朋友不会说沪语。这让我感到很是着急。”他表示。

在他看来,语言的多样性是这个国家历史悠久的活化石,也是内在发展的竞争力。沪语存在使用频率和熟练程度持续下降、代际传承明显萎缩、保护与传承乏力、缺少学习途径等问题,让抢救沪语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由于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许多孩子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学校都有非沪籍学生,有些学校的人数比例甚至超过半数,这部分孩子的家庭的确很难有沪语氛围。“学校如果不创设学习机会,整个城市的文化传承将困难重重。”

他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上海一些专家和组织也在积极推广沪语文化,但力度仍然较小。有些小学虽然开展了沪语教育,但也是小范围,一般以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的形式,由一小部分学生自主报名参加。“课程采用的也主要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通过沪语影片、沪语滑稽戏、唱沪语歌曲等来学习,相对缺少官方的沪语学习教材和课程体系,对语言的传承不是那么规范。”

洪亮也因此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建议,沪语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应从小推动沪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认为,首先推广沪语教学,应该统筹编撰沪语官方教材,开设沪语课程,进行科学系统性的教学,让在上海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和了解所在地的地方语言,进而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有更深的热爱和了解。“在不影响基础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再利用拓展、探究、兴趣等课程,推广沪语文化,可以安排选修课、课后沪语交流时间、创设沪语角、沪语比赛等形成校园沪语学习的氛围。”

他还提出,是否可以探索允许老师在学校用沪语交流。通过课后的沪语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本地学生更好地认同海派文化,还可以帮助非沪籍学生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提高外地来沪学生对于新上海人的身份认同,更好地接纳和融入海纳百川的上海文化。同时,讲上海话也需要校内外的积极配合,如在社区开展“上海人讲沪话”活动,在一些公共场合设置一些有趣的沪语标语等,展现沪语文化,加强沪语宣传。

洪亮表示,尤其需要鼓励年轻人学沪语、讲沪语,营造方言氛围。“其实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沪语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可讲可不讲的状态中,而社会交往中往往会出现只要一方讲普通话,而另一方即使会讲沪语也变成讲普通话,而产生这种原因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尊重’,其实恰恰是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了大部分想学习沪语,融入海派文化的外来移民无法学习沪语的尴尬境地。因此我认为,整个社会还是应该大力宣传沪语文化,鼓励学沪语、用沪语,让方言文化更好地得以展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