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Talk|市政协委员王音睿:青少年会给我们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灵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市政协会议期间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市政协委员、上海民族乐团打击乐声部首席王音睿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自己今年也做了提案,呼吁“更多的中小学生能够喜欢我们中国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他说,乐团和自己其实一直都在做这样的工作,“我们将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放在首位,推出了大量的传统民乐的创新内容”“小到一个打击乐声部的演奏,其实我们都在积极从与青少年的沟通中汲取灵感,完成传统音乐的现代表达,让大家更加关注和喜爱民乐”。
众所周知,诞生过大量经典民乐作品和大师的上海民族乐团,近年来在年轻化方面极有建树。“这几年团里尝试了很多传统民乐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比如我们去年曾经用AI创作了一台叫《零·壹|中国色》的音乐会,就是积极与现代握手、让观众摆脱对中国民乐刻板印象的举动,知道我们中国民乐可以非常时尚,可以受到包括年轻人在内各界人士的喜爱。”王音睿说,乐团用不同的方法、语句表达不同的音乐语言,以便跟这个时代的观众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是他们这些传统音乐人的目的之一。
在他本人所从事的打击乐领域,王音睿也同样一直在尝试和当下年轻人“对话”。这两年,他一直在发掘身边唾手可得的打击乐“乐器”,推出过“厨房打击乐”系列,锅碗瓢盆在他手下都成为了悦耳的乐器。“打击乐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一个乐器的范畴,它应该跟生活链接,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声音。”他说,这样的尝试,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民族音乐“新奇好玩的一面”“这会让我们传统艺术领域的道路更多更宽广,也能让观众真正喜欢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
除了自己探索,他也有意和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青少年增强互动,了解他们的喜好。“我个人的许多作品,都有来自我的学生们的灵感,这些中小学生很有意思、很活泼,在上课的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他们都会提出年轻人特有的‘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介绍,自己有一些作品融入了“类似杂技的手段”,“比如我在一首叫《风》的作品中,就体现了很多风的螺旋形和飘零形,我会把鼓槌抛起来再接住去演奏,这就是年轻人没事就往天上抛鼓槌带来的灵感,很独特;他们还问我,‘能躺着打鼓吗’,我们在作品中运用了他们的思路,他们也能备受鼓舞。”当年轻人独有的“天马行空”,真的被大艺术家在舞台上呈现时,普通观众感受到的是新意,而年轻人们则能“更乐意接受和喜爱传统文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