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从City Walk到Country Walk,别荒废了这条上海古文化廊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上海原来还有一条古文化廊道?在正在召开的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条文化走廊,在他看来,这条古文化廊道上的资源“串珠成链”,将会形成上海文旅消费的一个新热点。
69处古遗址遍布于古文化廊道上
厉震林告诉记者,上海古文化廊道是位于上海西部古冈身西侧或冈身上的一条线性文化遗产走廊,涵盖了青浦、松江、闵行、金山、奉贤等区的69处古遗址。其中,青龙镇、福泉山、崧泽、广富林、马桥五大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代跨越马家浜文化至明清等历史时期,实证了上海6000年历史,是破解“何以上海”“是以上海”的关键密码。
但就是这个印证上海历史的“富矿”,目前却只有广富林遗址开发比较成熟,其他的沿线文化资源多停留在“地下沉睡”状态,保护与利用总体规模小、品级低,开发开放程度不高。“尤其是没有发挥古文化传播与文旅消费的相乘效应。”厉震林表示。
为何会这样呢?厉震林在调研中发现,首要问题还是对古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遗址保护开发是一项长期任务,无法快速看到效果,很容易被忽略,甚至把这些资源看作是制约发展的‘包袱’。”
这也造成对古文化遗址保护与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考虑。如崧泽、福泉山、青龙镇等遗址保护范围和地下文物埋藏区面积大,内有大量农民自建房,部分房屋年久失修成危房,村民呼吁改善民生意愿强烈。但按现行规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的遗址保护范围内的农户翻建民宅,须先征得国家文物局同意并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必要考古工作的经费由建设单位或农户自行承担。
也因为认识不足,文物保护规划与区域开发规划未能同步编制。按照文物法规定的要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编制保护专项规划,属地政府承担法定主体责任。目前,除青浦区福泉山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已完成但尚未报批外,其他遗址保护规划都未编制完成。此外,遗址保护规划的送审、公布需要市级规划部门会审通过后报国家文物局和市政府批准,协调难度大,延缓了遗址保护规划审批进度。
需要科学规划打造Country Walk热门地
“国内浙江良渚遗址群、安徽凌家滩遗址等古文化遗址保护的成功案例,表明在保护的基础上激活地下沉睡的文化资源,可以创新性转化为发展新资源。”厉震林也在今年两会上就此提出建议,他表示,上海也可以将古文化廊道科学规划、建设成具有海派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遗产传承廊道,培育“从City Walk到Country Walk”的网红打卡地、文旅消费新热点。
他认为,培育的首要,是提高认识,加强统筹,并同步编制遗址保护规划与地区发展规划。他建议属地政府可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控详规划与遗址保护规划同步编制,统筹处理遗址保护与民生改善、经济建设、小城镇发展、乡村振兴的关系。相关部门加强协同,指导属地政府加快编制、公布保护和利用规划,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对基本建设用地实施分级分类管控,探索土地储备阶段考古评估差异化模式。同时,探索用地指标转移、平衡路径,实现遗址有效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
在此基础上,可突出重点,以市级重大文化项目实施牵引区域文旅消费市场发展。厉震林建议,将青浦作为先行区,聚焦海上丝路重要节点青龙镇遗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纳入“十五五”文化旅游事业规划。“可导入文旅新业态,探索‘一园多点’模式,建设上海古文明主题博物馆、上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打造研学小镇,形成商旅文消费新市场。”
厉震林表示,通过“串珠成链”,可将这条古文化廊道培育打造成为上海及长三角文旅消费新热点。他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编制上海古文化廊道总体规划并分步实施。通过整体打造冈身带,串联各区古文化遗址遗存,融合沿线名胜古迹、名人史迹、美丽乡村、水乡古镇,打造“最美旅游廊道”IP。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