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如何更好保护宠物?市政协委员陈永亮:建议建立“陪伴型”动物保护制度
2025-01-1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饲养宠物作为家庭“陪伴型”动物,然而当前本市在“陪伴型”动物保护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亟需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黄浦中央科创区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永亮建议,制定专门的保护法规,从而更好地保护“陪伴型”动物。

陈永亮此次提交了《关于在本市建立“陪伴型”动物保护制度的提案》。“目前本市关于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相对零散且不够完善,对于‘陪伴型’动物在饲养、交易、医疗、遗弃等关键环节缺乏明确、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陈永亮举例,如在动物遗弃行为上,没有严格的惩处措施,导致部分不负责任的主人随意遗弃宠物,造成流浪动物数量增多。

同时,本市专业的动物医疗机构分布不均衡,中心城区相对集中,而部分郊区存在短缺现象,给郊区居民的宠物就医带来不便。同时,动物医疗行业标准不够统一和规范,部分小型宠物诊所存在医疗设备简陋、兽医资质参差不齐、用药不规范等问题。

此外,许多市民对“陪伴型”动物的保护意识仍然较为淡薄,尚未形成尊重和保护动物的良好社会风尚。部分饲养者缺乏科学饲养知识,随意喂养不适合宠物的食物、不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等。而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几乎没有关于动物保护的专门课程或普及活动,社会层面的动物保护宣传也多局限于一些动物保护组织的小规模宣传,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持续性的教育推广机制。

为此,陈永亮建议完善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由市人大常委会牵头,制定专门的“陪伴型”动物保护法规,明确动物的法律地位和权益,详细规定动物饲养者的权利和义务,包括饲养条件、登记注册、不得遗弃虐待等方面内容。对动物交易市场进行严格规范,要求所有交易行为必须在合法合规的场所进行,明确交易动物的健康标准和检疫流程,加大对非法交易行为的处罚力度,从法律层面为“陪伴型”动物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同时,也可以设立监管机构与执法队伍。成立专门的动物保护监管机构,负责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加强对动物饲养、交易、遗弃等行为的日常巡查和执法力度,确保各项法规得到有效落实,维护动物保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此外,陈永亮建议加强动物医疗资源建设与规范管理。“规划部门应将动物医疗机构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在郊区及动物饲养集中区域建设更多标准化、专业化的动物医院和诊所,实现动物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陈永亮说,例如对于在郊区开设动物医疗机构的企业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场地租赁补贴等支持政策,吸引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延伸。同时,市农业农村委、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应联合制定完善的动物医疗行业标准和规范,包括兽医资质认证、医疗设备配备标准、诊疗操作流程、药品使用规范等,并加强对动物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建立动物医疗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对违规操作、服务质量差的机构进行公示和处罚,促进动物医疗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而在深化动物保护宣传教育与意识提升上,他建议,市教委将动物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从小学开始逐步开展动物保护科普教育,通过编写专门教材、举办知识讲座、组织实践活动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动物保护的理念、方法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新媒体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动物保护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关爱动物的良好氛围,逐步提升市民的动物保护意识和文明素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