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用工难”和“就业难”真的两难,代表委员聊一聊青年就业这件事
2025-01-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除署名外)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邬斌和翟惟清为助力青年高质量就业建言献策。

无独有偶,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委、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审计处处长张蕴和市政协委员、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江敏的建议也和青年就业相关。前者希望能建议规范竞业限制,后者则建议打破“本科生不当工人、不去生产线”的传统思想,引导应届大学生就业理念转变。

 代表张蕴  创新离不开人才,建议规范竞业限制 

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委、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审计处处长张蕴。

创新离不开人才,但张蕴指出,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一些行业企业出现了滥用竞业限制协议的现象,且有增多趋势,对人才流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等造成一定影响。

她在调研时发现,目前,不少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通常将竞业限制人员从劳动法第24条规定的“两高一密”人员扩大至所有员工,入职员工在巨大的求职就业压力面前对企业竞业限制协议的泛化适用没有任何选择权。而且,竞业协议作为一种合法、成本较低的“控制员工流动”的手段已经由科技行业输出到了其他行业。

她还发现,由于竞业限制方面的法律规定具有相对原则性与模糊性,部分企业蓄意扩展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制定的协议内容过于严苛,超出了合理范畴,将其变为“离职限制”,不但阻碍人才正常流动,也成为创新创业的一大障碍。

为此,她建议明确界定竞业限制协议的适用边界,强化监督执法力度。发布判例指导,减少滥用行为。最高法在已发布指导案例的基础上,再发布一些典型竞业限制纠纷指导案例,为各方提供法律指引。推动行业自律,保障公平竞争。推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企业合理设置条款,既保护企业核心商业秘密和关键技术,又保护劳动者权益和创新热情,促进行业和企业共同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关于竞业限制规则比较少,在劳动合同法中只有2条规定涉及,最高法2020年12月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中也只有5条予以体现,再加上最高法发布的两个指导案例,就形成了全部制度基础。

为此,她建议借鉴域外经验,稳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一是严格限制适用主体,如细化“其他负有保密义务人员”范围,充分考虑劳动者所处岗位是否有实际接触以及掌握商业秘密的可能性,并根据不同行业实际,制定不同标准,充分考虑对普通劳动者的竞业限制义务豁免;二是对竞业限制的范围、时限、违约责任等进行细化和界定,如明确“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的判断方法,明确补偿金与违约金的合理比例等。

 委员江敏  建议引导应届大学生就业理念转变 

市政协委员、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江敏。受访者/图

市政协委员、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江敏此次将一份《关于加强校企合作、解决高校本科阶段人才培养问题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带到了上海两会上。

她认为,聚集校企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是化解企业“用工难”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两大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企业需求与学生实际能力之间存在定位差异、衔接不足的问题。

“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毕业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在江敏看来,尤其是高校偏向于学科理论基础研究本身、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缺乏有效措施,对于企业方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机制理解不足。企业方迫于在市场形势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鲜少能与高校真正构建长期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合作机制。

她还指出,理工类高校现阶段学生传统的就业理念和自身能力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下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就业难的情况。诸多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制造类企业需要既具有理论专业知识、又能解决工程问题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要求应聘的本科学生具备较为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强度,如能够驻扎生产现场、配合车间流水线工作强度、接受倒班制等。而调研发现,不少本科毕业生的传统理念认为自己是本科,不是高职,就应该在办公环境更好的写字楼内朝九晚五工作,不愿意在生产一线的岗位就职。但想要与更高学历的毕业生(硕博毕业生)竞争科技研发类研究岗位时,他们的竞争力又明显不足,导致就业面临困难。

江敏建议,在传统学科专业基础上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更新课程体系以适应科研创新的需求,开发前沿和交叉学科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

“我们要宣传引导应届大学生就业理念的转变,顶层规划推广中本贯通模式。”江敏的建议是:一方面,要打破“本科生不当工人、不去生产线”的传统思想,提升技术技能工程师的职业形象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在部分高校适度扩大中本贯通招生规模。

她还建议,深度构建并落实有组织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协助高校加强与产业联盟(协会)企业集群之间开展长期的人才培养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建立长期并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合作方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