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上开学第一课是什么体验?馆校双向奔赴让历史课“活”起来
2025-02-17 上海

上历博的社教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古代上海历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小哥哥,你能告诉我们上海人是从哪里来?古代的上海是什么样的?”“没问题,跟我来!”2月17日上午,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古代上海”展厅,上海市复兴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夏宇涵作为“小小讲解员”给来自本学校和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的小伙伴们讲起了古代上海的历史。当天,虹口区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启了一堂别样的“开学第一课”,同学们在博物馆内“实地”上课,在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传承与发展海派文化。

  ◆  博物馆优质资源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  

“这里的视频中,我们看到的是上海陆地形成过程,两侧的展柜中展示的是贝壳以及鲸鱼的脊椎骨,它们都是在上海西部地区出土的,这也意味着当时上海的西部地区还在茫茫大海中……”在这堂《穿越时空 走进古代上海》的现场教学活动中,夏宇涵细心地为小伙伴们做着讲解,与上历博的社教老师配合默契。他结合校内历史课对古代中国的学习,聚焦“古代上海”展厅中的文物、史料,与上课的同学们进行近距离接触与对话,解答了小伙伴们很多问题,充分展现了用中学、学中用的理念。上历博的社教老师也根据学生们的生成性表现,适时补充和解疑答惑,彰显了场馆教学的特色。

夏宇涵(左一)给小伙伴们讲解古代上海历史

“今年我参加了博物馆课程,学习了很多有关博物馆和上海历史的知识。”夏宇涵告诉记者,在为观众讲解的同时,自己不但收获了历史知识,也学习了更多的讲解技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上历博通过“博物致知——原来这就是博物馆!”系列馆校课程入校的方式,为复兴实验中学带去了12次博物馆学相关课程,内容包括了展览设计、文物保护、文创设计、策展故事、文物修复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博物馆的专业功能与学习教育价值,并在寒假期间提供了小讲解员岗位实践。

“每年我们都有七、八年级选修了博物馆课程的同学来历史博物馆进行实地讲解,先后有54名学生加入了小小讲解员团队。”复兴实验中学校长陈辞说,通过上历博的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引入校园,极大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体验,“(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生动性有了很大的改变。”她坦言,以往学习历史知识或进行红色教育时,是在学校有限的范围内,资源也非常有限,很多时候都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但他们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走进更广阔的空间,能亲身体验到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怎么样,感悟就非常不一样了。”在陈辞看来,接受讲解任务过程中,小讲解员们要对展览有了解,要有团队合作意识,还要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表达,“这个过程对他们能力的锻炼是非常大的,要求也非常高,相应的成长也就非常快。”

在上历博四楼的“近代上海”展厅,继光高级中学的同学们在历史老师和上历博老师的“双师”带领下,开展了一场《破晓之光:麦伦教师刘晓和他身边的革命志士》现场教学。老师们以刘晓和他身边的革命志士为切入点,勾连麦伦中学校史、虹口“文化三地”底蕴与上海城市史,引导学生理解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由来与发展,思考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赓续红色基因,铭记责任担当。继光高级中学教师陆文静表示,双师教学既发挥了校内老师熟悉学情的特点,又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现场资源和老师的专业优势,“强化了学生的思维链接,也深化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融合。”

继光高级中学的同学们在上历博“近代上海”展厅上课

  ◆  将博物馆纳入教育体系打造生动鲜活历史课堂  ◆  

“每个学期的开学都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教育机会,所以每年的两个学期的开学我们都是精心设计,各个学校共同来策划,如何利用这样一个契机让孩子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又能用兴趣来引导他们。”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孙磊说,这次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开展“开学第一课”,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场景化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筑牢信仰之基,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上海,建立更深厚的故乡情结;另一方面也是借助这样一个平台,让教研体建设、让各种资源得以发挥,活动同时向市区中小学进行线上直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

活动现场,虹口发布了《虹口区关于全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实施方案》,同时通过AI人工智能小虹发布了“行走课堂探新知 场馆课程育新人”《虹口区中小学场馆课程建设指南》《上海市时空智联低轨卫星应用创意活动》,并揭牌“中小学馆校课程创新研究共建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虹口区依托区域“文化三地”优势,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率先发布区域“教联体”实施方案,是虹口自2023年以来先后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科技馆、上海图书馆等市级各方优质社会资源建立合作后,又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纳入教育体系,打造生动鲜活的历史课堂,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文化引领大思政课”新格局。

此外,场馆课程则通过积极引入整合市区优质资源,深入开展合作共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上云端”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具有虹口特色的区域场馆课程内涵,开创了以儿童为中心实现人人融入、以学科内在联系为轴实现课程融合、以家-校-馆为同心圆实现协同育人等路径,并附以有效的反馈与评价机制、教师的相关评估与专业发展培训作为保障的区域场馆课程指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