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优秀学生的创新志趣正在减弱,全国人大代表金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志趣教育
2025-03-07 上海

张驰/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对全国高校的一项跟踪调研显示,一些优秀学生的创新志趣正在减弱。同学们经过长期应试规训,精于计算投入产出、惯于务实求稳、怯于经受挫折,束缚了探究兴趣、创造激情和创业精神。这引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的关注。今年两会上,他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志趣。

  问题    价值追求功利化、学习动力有弱化  

根据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跟踪研究,对比2017年与2023年两次全国一流大学拔尖学生调查结果,发现拔尖学生的价值观演变趋势比较明显。

调查显示,个人成功方面,重视“成立家庭”和“经济方面非常富有”的学生比例都有所上升;专业造诣方面,希望“成为专家”的学生比例下降。人文素养方面,重视“形成有意义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和“提升跨文化理解”的学生比例出现减少;济世品格方面,希望“帮助困难中的人群”的学生比例上升,而“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

这种功利化的价值倾向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学术研究和创新的投入,不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与此同时,学习动力有弱化倾向。调查中,认为学习动力源自“探索事物和知识的兴趣”的学生占比下降。认为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就业或升学”的学生占比上升,成为最主要的学习动力来源。

复旦高教所分析,2023年大一新生的学习动力更多受到就业升学压力的影响,而2017年这一趋势主要在大三学生中体现,低年级功利化明显。大三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各项指标上均显著下降,尤其是内部动机(求知兴趣和自我提升)下降明显,高年级动力衰退。竞赛保送生的学习动力总体上较为独立,求知兴趣和自我提升动机较强,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小。但近年来竞赛大众化、功利化趋势加强,竞赛生的群体被稀释,同伴群体影响的质量下降。比较不同招生渠道,强基计划学生的学习动力整体偏弱,内部和外部动机低于统招生和竞赛生。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对于拔尖学生的价值塑造发挥重要作用。这表现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学习动力受外部环境影响更大,内部动机下降幅度更大;来自高知家庭的学生在师长期许和家国使命方面的学习动力更强。

  引导    家国使命教育与创新志趣教育融合  

针对调查,金力认为,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教育升学政策调整,拔尖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价值倾向呈现出的新特点和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有针对性地应对,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志趣。

他建议,要加强家国使命教育与创新志趣教育的融合,其中,就要引导学生从国家发展的宏观视角定位个人的创新方向,使其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创新动力和使命感。同时,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以及榜样的力量来强化学生的家国使命担当,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让其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始终怀揣着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理想。

在此过程中,还要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平衡内部动机和外部压力,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的有机统一,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创新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紧密关联,培育出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关怀的创新志趣。人文教育也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志向,使其在追求创新的道路上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家国情怀。

  改革    优化招生选才制度  

金力认为,优化招生选才制度也是一种方式。

“进一步完善竞赛保送和强基计划等招生方式,确保能够选拔出真正具有学术志趣和创新潜力的学生,让那些在特定领域展现出独特天赋和热情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拔尖人才培养体系。”金力同步建议,要加强考试命题研究,重构考试内容与题型设计,创新考试形式与评估维度,采用减少应试训练干扰的技术手段,使考试分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天赋才能和创新潜力,而非仅仅体现其应试训练的成果,从而避免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对人才选拔的局限性。

再者是强化多元选拔标准和建立制度化的“伯乐”队伍,选拔出具有全面发展素质的拔尖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提供更加科学、全面和可靠的途径,并深化导师引领与同伴共育机制。

“学术导师专注于学科志趣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学科前沿和专业知识,激发其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行业导师则从实践视角出发,为学生提供创新方向的指导,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帮助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出既具有深厚学术素养又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金力说。

另外,加强创新社群建设、建立榜样案例库、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与探究模式,并持续优化评价体系与成长环境,在金力看来,也都将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志趣上发挥出作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