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给你或你爸妈攒点儿养老时间,全国政协委员张伟滨建议:推动“时间银行”
2025-03-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连80后90后的父母都已经迈入“银发族”的行列了。父母的养老问题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瑞金医院骨科主任、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副所长张伟滨今年针对养老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带去了一个新颖的观点,“不如推动时间银行发展,不管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低龄老人都可以为养老服务提前攒点时间。”

针对这一话题,记者专访了上海最早推出时间银行的原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和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相关负责人。

时间银行可以为社区提供新鲜血液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近四成,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伴随着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还有养老问题。“我们不妨推广时间银行的做法,将年轻人、中年人或者低龄老人的剩余时间转化为服务或收益的一种机制,这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政策意义。”在张伟滨看来,建立时间银行的好处很多,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年轻人或低龄老人在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社区提供新鲜血液,持续提升社区活力。

其实,时间银行的提法在上海早已有之。最早诞生于长宁区的虹储小区,起初是用于居民时间交换的。

提及当初设立时间银行的初衷,原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告诉记者,这个做法是1997年创建,1998年在小区推广的。“当时小区里有一批下岗人员,他们正好闲来无事。小区里还有30多名老师。我就想着他们的时间是否可以交换?老师利用闲暇时间为下岗居民的孩子答疑解惑,下岗居民则利用空闲时间为老师烧饭。没想到,这一提议非常受欢迎,后来还衍生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时间交换,一直持续到现在。为了鼓励大家做时间银行储蓄,我当年还为做满50小时的志愿者买保险。志愿者在服务后要被服务者签字,我们的做法很规范。”

但朱国萍也指出,如果居民离开虹储小区,搬到其他小区,那这个时间银行的“时间存款”就无法提取了。“毕竟,这样的‘存款’不受法律保障。”

当得知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大力推广时间银行,为养老服务攒时间的做法时,朱国萍举双手赞同,“年轻人或者低龄老人利用碎片时间服务高龄老人,需要鼓励。毕竟,谁都有不时之需的时候。”

事实上,2019年,上海率先在虹口区、长宁区试点开展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这些年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截至目前,已有8个区开展了该项目。但谈及如何推广时,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相关负责人透露,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时间银行的建立需要政策支持、多方协作

长期关注养老问题的张伟滨就时间银行的政策设计与实施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

他认为,时间银行的建立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从全国层面来看,应通过立法或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大家将部分剩余时间转化为社会服务或经济收益。例如,可以设立专项政策,对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行为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从而激励更多公众积极参与时间银行。同时,需要明确公众参与时间银行的具体形式。例如,公众可以通过提供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健康促进服务、传承文化知识或参与社区经济活动等方式,将剩余时间转化为可获得的收益或服务。

“时间银行的实施需要多方协作,不可能靠单个部门践行。”张伟滨的建议是首先需要建立公众参与时间银行的激励机制。例如,政府可以与社区、企业或其他组织合作,建立时间银行平台,让公众在平台上将剩余时间与其他公众或社区需求对接。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公众提供收益或服务。其次,需要探索公众参与时间银行的具体形式。

他提醒说,在推动时间银行发展时,需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年龄结构和能力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身体状况、心理承受能力、技能水平等因素,都需要在政策设计中加以考虑。可以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根据不同年龄段和能力水平的参与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设立可参加的服务内容。

要建立时间银行不难,但如何细水长流地让这一机制运转下去?张伟滨也提出了一些思路。他认为,需要探索时间银行的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公众能够获得合理的收益或服务。同时,还需要考虑公众的时间投入与收益之间的平衡。

对话市民政局老龄处相关负责人

记者:上海的时间银行养老是何时开始的?目前有哪些区在试点还是已经全市推广了?

答:上海市民政局于2019年印发《关于在虹口区、长宁区开展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内容包括:一是探索“时间银行”养老服务的基本内涵,形成养老服务可存储、可兑换的机制;二是探索“时间银行”适合的服务内容和种类,先从专业性要求较低的一般服务做起;三是探索提供服务者的主要群体以及激励方法,注重国际经验与本地实际的结合;四是探索管理和运营要求,确保“时间银行”能够持续运转。

在市民政局指导下,上海虹口、长宁两区于2019年开展试点,制定了本区试点方案,并分别选取条件成熟的街道进行试点。

通过总结试点情况,进一步深化研究,市民政局于2020年制了《上海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工作指引(试用版)》,并将试点扩大至徐汇、普陀、杨浦。

2021年11月,市民政局印发《关于本市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并发布《上海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工作指引(2021版)》。2023年6月,项目小程序和公众号更名为“沪助养老时光汇”。截至目前,虹口、长宁、徐汇、普陀、杨浦、浦东、静安、崇明等8个区开展了该项目。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市有11060名服务提供者,为16458名老年人提供服务228912小时。

记者:目前是否能实现全市通兑,比如居民从A小区搬到B小区,可以无缝转存或提取时间银行的时间?

答:目前该项目由各区民政部门根据各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统筹推进,时间币在各区内流通,尚未实现全市范围内跨区的通存通兑。

记者:目前是鼓励多少岁的市民参与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如果需要调用时间的话怎么操作?

答:我们结合部分地区试点经验,逐步完善《上海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工作指引》,对项目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和种类、服务模式、服务时间、管理和运营要求等5个方面进行明确。

其中,“基本要求”明确了项目坚持“互助性、社会性、公益性”原则,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服务内容和种类”明确以非养老照护专业、非家政类且风险可控的事项为主,不包括由养老服务机构承担的专业服务内容及老人家属应承担的义务。

“服务模式”明确项目包括低龄老人“时间币”储蓄模式和中青年为老志愿服务模式两类,低龄老人为60—70周岁之间(女性可适当放宽至50周岁)、身体健康且有服务意愿的退休人士;中青年志愿者为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一般由志愿服务组织、学校、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统一组织。“服务时间”规定平台以1小时为一个服务时间单位,以时间币的方式进行记录存储,同时提出了时间币总体规模控制的要求。管理和运营要求明确项目采取市、区、街(镇)三级管理体系,市、区、街道(镇乡)、居村委(养老服务设施)四级服务网络,进行分级管理明确各级职责,特别是要加强对服务提供情况的事中事后监管,提升项目的公信力。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下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特色,试行多年来有何成效?有哪些需要继续探索的?

答:上海市民政局牵头搭建了“上海养老时间银行”信息系统(微信小程序,现更名为“沪助养老时光汇”)作为全市的统一平台。系统功能包括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注册认证、服务对象代理、需求发布及审核、服务签到签退、时间记录存储及转移、服务情况反馈等,形成全市统一的数据库。

接下来,我们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研究和探索,主要包括: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场景;进一步完善兑换规则;统筹社会资源,扩大参与人群;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大众参与热情;以及前面提到的探索更大范围通存通兑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