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老外纷纷涌入中国电商平台,全国政协委员徐士龙:反向“海淘”可以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曾经,国人热衷于在海外电商平台上抢购商品(俗称“海淘”)。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外包括留学生和海外华人,在双十一、双十二等节日期间,如同发现了宝藏一般,涌入中国电商平台。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港湾集团董事长徐士龙看来,购买“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已经成为了老外生活的新时尚。也因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想要为力推反向跨境电商发声。
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
增加年轻人就业“广度”
之所以将这样的建议郑重带到全国两会上,徐士龙经过了一番考量。
在查询海关总署的数据时,他发现了一组有意义的数据: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到2.38万亿元,增长15.6%,其中出口1.83万亿元,增长19.6%。无论总额和增速,都远大于进口。
这组数据让徐士龙敏锐地意识到:“反向海淘”接下来应当大有可为,有望成为我国外贸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不少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均已经布局海外电商,比如拼多多海外平台,SHEIN等已经成为国外客户访问量极高的“反向海淘”平台。
徐士龙认为,与传统“海淘”业务相比,“反向跨境电商”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因为“反向海淘”有许多特点,比如其较多的是基于外国个人消费者的日常需求,采购商品的品种等更丰富,但单一商品的采购数量较小。对于配送速度的要求更高,不少平台已经建立了“海外仓”模式。其目前仍然集中在“中国制造”的日用品销售为主,推动个性化、中国特色、文化价值高、商品附加值高的产品跨境销售仍有提升空间。此外,跨境销售结算方式仍然依赖国外结算平台paypal或海外信用卡结算平台,通过国内支付平台结算的使用率仍然不高,这也制约了款项结算的安全性、便利度。
“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进‘反向’跨境电商提质增效,从政策扶持、平台建设、结算优化等方面提升,相信未来的‘中国制造’将再度‘占领’全世界。”对此,徐士龙深信不疑。
他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比如探索优化顶层设计,将反向“跨境电商”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他认为,“中国制造”走出去不仅是外贸服务的一部分,更是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要进一步优化政策引导,鼓励在“跨境电商”交易中通过社交平台、直播等推动中国特色的优质商品改变外国人的刻板观念,不仅提升经济效益,更提升社会效益。
他还鼓励我国反向“跨境电商”代购买手行业壮大,为推动国内代购业务发展提供支持,增加年轻人就业“广度”。要在传统外贸模式的基础上,鼓励发展“买手经济”,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或海外电商平台等,推动个性化、高附加值的商品出口销售;要完善政策对向海外直邮、拼箱海运等提供更为优质便利的运输方式选择,既能够提升国内年轻人的就业率,也能够扩大商品销售范围。
“有关部门要鼓励国内支付结算平台进一步开发海外市场,降低国内商家代购的结算风险。要在数字经济支付平台上加大支持力度,做好跨境电商企业的保驾护航,降低商家因汇率风险、支付失败风险等跨境风险导致的维权困难。”徐士龙表示。
建议“技抱团术”出海
服务“一带一路”民生
企业如何“走出去”一直是徐士龙关心的话题。此次他带到全国两会上的建议中,也包括了“一带一路”主题。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10年来,已成为推动全球互联互通、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截至2023年,中国与152个国家签署合作文件,累计贸易额超19万亿美元,直接投资超1600亿美元,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创造42万个就业岗位。在民生领域,中国技术成果惠及能源、基建、环保等领域。
徐士龙指出,面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全球挑战,亟须以“技术抱团”模式整合中国优势技术集群,形成民生服务合力,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他建议,政府制定统一的“技术抱团”出海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设立国家层面的“技术抱团”出海联合办公室,统筹规划“技术抱团”出海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和资源分配;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组织引导加快聚集研发和高端制造,减少多头、重复研究,实现“技术抱团”出海的战略目标。构建“一带一路”技术标准共同体。针对“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对中国风电、卫星、钙钛矿、围海造地、零碳建筑等技术需求的巨大市场,建议政府设立专项基金。
他还支招,创新“技术+金融”组合出海模式。建议政府设立“丝路技术合作基金”,对“技术抱团”出海企业的民生项目提供3%利率优惠贷款。打造知识产权护航体系。建议政府依托北斗卫星系统搭建“数字丝路”云平台,向“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免费开放气象、导航等民生数据接口。建议在迪拜、新加坡建立技术展示中心,运用VR技术沉浸式演示中国围海造地等核心尖端技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