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从童年鱼塘到国际舞台,这位00后水产女生如何逐梦斩获博士offer与FAO实习双丰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从童年塘边夕阳下的懵懂触碰,到实验室显微镜下研究细胞图谱;从上海海洋大学硕士期间扎根浙江丽水科技小院,到如今斩获爱荷华州立大学博士offer,并成功入选国家公派留学(CSC)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实习项目,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熊梓彤是实验室里的科研人,是鱼塘边的基因解码者,更是坚持不懈的水产逐梦人。
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熊梓彤说,“随着深入了解水产科学,我逐渐明白,水产人的使命,是让千百年来的‘经验之谈’沉淀为可复制的科学法则,让每一方水域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蓝色粮仓’。”
梦想初绽
童年那片泛着夕阳金光的鱼塘
熊梓彤本科就读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研究生阶段选择了渔业发展。这位有双含笑大眼睛的“萌妹”,每当谈及水产专业知识时,眼神中透露出对水产领域满满的热爱。
在外人看来,女生选择水产专业会很辛苦。然而,选择水产这条道路的种子,早在熊梓彤小时候便悄然种下。老家的鱼塘是她的第一个“实验室”,放学后,她总爱蹲在塘边,看着鲫鱼跃出水面激起的层层涟漪,偶尔还会承担喂饵料的“任务”。
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鱼塘上,波光粼粼,那温暖的金色光芒,让熊梓彤第一次真切触摸到水产的温度。懵懂间,心底便对这片水域滋生出了深深的眷恋。真正让她坚定信念的,是深入了解水产学科后的一场“认知革命”。熊梓彤说,“我原以为养殖只是撒网投食的重复劳动,却在专业课上发现,我们需要用分子生物学解析鱼类的抗病基因,用药理学调配精准的疫苗方案,甚至用模型预测水体富营养化趋势。”
回忆起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熊梓彤初尝科研的不易。从选题时的迷茫无措,到查阅海量文献,找到灵感突破口。实验启动后,仪器故障、样本异常等问题接踵而至。“这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在挑战和不确定性中保持韧性,在迷茫和压力中找到前进的方向。科研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内心坚定,勇敢迈出每一步,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面对实验的挫折,熊梓彤一次次沉下心,重新审视实验流程,主动向导师、师兄师姐请教,在交流碰撞中优化方案。
汗水灌溉
在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鱼塘边
硕士期间,熊梓彤扎根浙江丽水科技小院,在育种池畔反复验证实验方案,对当地的低氧耐受品系进行研究以及育种。最让熊梓彤难忘的,是初到浙江青田田鱼科技小院的那场特殊的“入伙仪式”。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盛夏,气温高达40℃,他们接到任务,要在一天之内完成山脚到山顶12块梯田的水质监测、鱼群行为观察、土壤和水稻采样。
清晨7点,山路还笼罩在雾气之中,熊梓彤和伙伴们背着10公斤重的检测仪器,小心翼翼地在湿滑的田埂上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难,既要稳住仪器,又要保持身体平衡,防止滑倒跌入梯田。到了中午,太阳愈发炽热,炙烤着田野。仪器箱被晒得滚烫,摸一下都觉得烫;胶靴里早已积满汗水,每走一步都发出“噗嗤噗嗤”的声响,仿佛踩在水里,闷热和疲惫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袭来。“这时我才真正理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含义——科研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分析,更是亲身走进田间地头,感受现实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在科技小院,熊梓彤的主要工作包括种质资源研究、优化养殖模式以及生态理念推广,同时她也在实验室开展细胞层面的深入研究。最大的挑战,是农户传统养殖理念的更新。熊梓彤说,“为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青田田鱼科技小院通过建立标准化示范田,推行 ‘专家+农户’结对辅导,并开展分层次培训与数据化管理,帮助农户掌握鱼苗投放、病害防治、饲料管理等关键技术。通过这种理念+实践的深度结合,我们不仅提升了农户的科学养殖意识,也为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逐梦前行
“科研是场漫长的马拉松”
FAO实习申请、CSC公派留学申请、托福冲刺、科研数据处理、博士申请材料提交,这每一项任务都颇具挑战,更何况当五重压力向熊梓彤同时袭来。回忆起那段时光,她直言,“那段时间,我仿佛被推上了一场高强度的‘学术马拉松’。”
谈及如何既要保证实验进度,又要应对各种申请压力,熊梓彤说,“科技小院的研究经历在我的博士申请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不仅提升了我的科研能力,也让我具备了扎实的实验技能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为了更好地管理时间,我会合理设定优先级,科研是长期任务,而申请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因此我分块管理任务,每天设定具体目标。利用碎片时间背单词,整理文献。此外,积极求助导师和学长学姐,减少摸索时间,获得更精准的申请策略。”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收到博士offer的那一刻,熊梓彤的内心充满了激动、欣喜和一丝恍惚。“那天我正在整理实验数据,手机屏幕突然弹出一封邮件的通知。当我点开邮件,看到Congratulations时,我先是愣了一秒,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看错了。经过反复确认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真正迈出了这一步,所有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那一刻,所有深夜修改申请材料的疲惫、托福备考的焦虑、科研实验的压力都释然了,并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学术不是在无菌实验室里构建的完美理论,而是穿着胶靴,在泥泞中寻找答案的旅程。那些被反复质疑的数据、那些凌晨崩溃的时刻、那些户外实验晒脱皮的时刻,最终都会融化成简历上最闪光的注脚。在熊梓彤看来,之所以能够成功入选国家公派留学(CSC)FAO实习项目,离不开学校和导师的支持。熊梓彤说,“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多个国家的大学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为我提供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同时,我的科研经历、项目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经历,与实习岗位的需求高度匹配。比如我的研究涉及可持续水产养殖和低氧适应机制,这与FAO技术与生产团队在全球推广可持续水产养殖的目标不谋而合。”
熊梓彤的“鱼跃龙门”记,是交织着梦想、坚持与成长的乐章,她用亲身经历重塑大众对于女生做科研的刻板印象。只要心怀梦想,并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努力,终能在自己的领域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迈向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在科研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不断奔跑向前。
对话
记者:面试FAO实习项目时紧张吗?通过这次全英文面试,有哪些收获?
熊梓彤: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大胆表达真实的自己,比追求完美更重要,因为他们寻找的是有科研潜力的伙伴,而不是一个“满分考生”。由于面试是全英文进行,我在正式面试前两天特别焦虑。于是,我不断熟悉自己提前准备的内容,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告诉自己要自信面对。但实际上,面试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顺利得多。面试官更关注的是我的研究背景、思考方式以及与FAO项目的契合度,而不是语言表达的完美度。
记者:对于那些同样是水产专业,也有留学深造想法的学弟学妹们,你有什么建议?
熊梓彤:明确目标,提前规划,留学深造不仅仅是为了“出国”,更重要的是与自身的职业规划相匹配。建议大家尽早思考自己的学术兴趣,选择适合的研究方向,并制定长期的申请规划。此外,要提升学术背景,积累科研经验,国外高校非常重视申请者的科研经历。语言考试尽早准备,避免语言成绩成为申请的瓶颈。另外,要合理管理时间,避免焦虑,多向前辈和导师请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