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金融青年积极行动,助力“普惠金融”扩面提质
2025-03-14 专题

青年报记者 孙琪/文  受访者/图

普惠金融的“小确幸”,蕴含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文章”。

记者日前采访获悉,今年以来沪上金融从业者带着数字化工具包走园区、进厂房,积极支持小企业、小商户,从科创e贷、研发贷、设备更新贷,到人才贷等一系列创新产品争相涌现,用青年“智慧方案”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让普惠金融从政策文件化作触手可及的春风,在申城大地上书写金融服务民生的时代答卷。

扶小助微兴实体

数字普惠金融跑出加速度

上海普惠金融正以“数智化”重塑服务范式。

近日,光大银行上海分行落地2025年首笔“科技e贷”,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海宝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300万元信贷支持。这标志着该行以AI驱动的普惠金融创新,正突破传统服务边界,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注入“加速度”。

2024年底的一次朋友聚会,意外成为金融“活水”灌溉科创种子的起点。

光大银行上海常德支行公司业务部副经理陈晓毅告诉记者,在与朋友闲聊某款“上头”功能性饮料时,偶然获悉该饮料香精的供应商是上海宝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而该公司具有专精特新资质。这位深耕公司业务11年的“90后”银行人立刻敏锐地嗅到机遇。

陈晓毅还发现,宝开生物恰好在分行下发的专精特新企业营销名单中,便立即着手开展调研,制订营销计划。实地调研后,陈晓毅获悉这家拥有ISO9001等多项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虽在香精香料领域技术领先,也与不少银行合作,却依然面临融资瓶颈。此时光大银行上海分行正推广“科技e贷”——这款依托大数据风控、可实现“分钟级”测额的产品,高效服务优秀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从客户授权到额度出具,系统仅用数分钟便完成评估,相较传统流程效率提升200%。

“过去筛选客户如同大海捞针,现在AI用户画像能提前锁定‘潜力股’。”陈晓毅坦言,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改变普惠金融的游戏规则。该行的“科技e贷”1.0版本构建起中小微科创企业专属评估模型,将审批时间压缩至传统模式的三分之一。而宝开生物负责人对“科技e贷”自助化线上提款、线上还款、随借随还的特点也颇为满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亲历了DeepSeek从技术奇点跃升为行业标杆,也见证了《哪吒》团队以东方美学重构产业生态,我们这代金融人的天职就是为创新火种挡风遮雨。”陈晓毅认为新生代银行人身负双重使命——左手紧握产业周期的解码密钥,右手擎起技术变革的浪潮之舵。当数字技术消融信息壁垒,当青春力量邂逅硬核创新,这位时常奔波于园区与企业之间的90后金融从业者期待从资金过路“桥梁”进化为更多企业“全生命周期合伙人”,让数字普惠金融的“涓滴之水”,汇成滋润实体经济的浩荡江河。

浙商银行工作人员积极走访园区。

“一园一策”

5天闪电放款解燃眉之急

在产业园区经济蓬勃发展的上海,一场场“金融及时雨”正润泽实体企业。新年伊始,M园区负责人找到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小企业信贷中心副总经理陈志航,告知其该集团总部已经迁至上海,同时集团刚批准2025年将在上海2个区共计拿地3块,全面交付在建的1个园区并启动3个新项目。这些项目自然离不开银行的金融供给,所以该负责人在总部开完会后第一时间联系了陈志航。

M园区是专业产业地产开发、运营、投资管理集团TRJ置业集团的品牌项目。去年年中,该园区在宝山的项目遭遇棘手难题:多家入园小微企业的厂房按揭贷款审批卡壳数月,直接影响企业入驻进度。陈志航接获求助信息后,协同松江支行仅用5天就完成尽调、审批、放款全流程,不仅化解园区交付危机,更以“超预期”效率赢得信任。这场“及时雨”成为双方深度合作的转折点——浙商银行后续为M园区规划中的多个新项目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助力其上海战略布局。

“上海园区经济,需要与时间赛跑的金融服务。”这位深耕普惠金融十年的“90后”银行高管向记者拆解创新密钥:一是准入时效突破,“M园区在2021年至2022年在沪拿地期间,我们就已介入并为园区进行项目准入,提前设计好了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包括贷款投放时间、额度核算方式、担保方式、贷款期限以及还款方式等,如同提前做了业务预审批,所以我们能够兼顾效率与风控,相比其他银行,效率明显更高。”该行单栋厂房封顶即可放款,较同业全盘竣工备案模式提前6~12个月;二是额度突破,最高提供八成融资,较同业提升10~30个百分点;三是还款突破,独创“前五年弹性还本”机制,小微科技企业千万元贷款年还款压力最多可降至41万元/年,仅为常规方案的三分之一。

浙商银行的普惠金融创新正在形成生态效应。其打造的“园区+产业链”服务模式,不仅解决企业入驻初期的厂房购置难题,更延伸至研发贷、人才贷、设备更新贷等全周期服务。浙商银行上海分行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园区贷款累放超33亿元,同比激增400%,其创新的“一园一策”服务模式,正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构筑起全周期金融支持体系。

当夜幕降临,M园区内灯火闪耀。在这里,金融“活水”正以毫米级精度灌溉创新种子——这里正在孕育着以“医药、医疗器械研发、智慧健康”为核心的高端生物医药研发总部和上海智慧健康产业集群,正如陈志航所言:“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企业的现金流,更是城市创新的脉搏节奏。”

青年报记者 孙琪/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