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武王墩》出版,解码楚国文化和中华文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的武王墩墓,是迄今为止科学发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从2020年开始持续4年,考古工作者对武王墩一号墓进行了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各类文物1万余件(组),该成果也被列入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记录了此次考古发现全过程的《发现武王墩》已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而主题为“探秘武王墩,解码楚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第14期东方读书会本周日也将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举行。
《发现武王墩》由人民日报主任记者王珏主编。是国内第一本揭秘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的书。书中汇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队领队宫希成等多位武王墩墓的一线考古专家,通过易懂的文字、120余帧高清彩图,带领读者走进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从历史、出土文物、文化等多个角度,注解“何为雄楚”,读懂武王墩墓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用一手资料再现遥远而灿烂的楚文化。
首先要强调的是,武王墩墓不是刚刚发现的,早在1981年9月,武王墩就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2015年到2018年之间,此处发生了盗墓事件,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武王墩考古发掘计划。2020年9月起,武王墩主墓发掘工作开始。作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宫希成被任命为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领队。
宫希成表示,武王墩,椁分九室,面积超过400平方米,填土层层夯实,有台阶21级,如果加上墓园、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遗迹,整个墓园占地面积达2100多亩之广。整个武王墩封土很高大,根据他现在掌握的资料,可能是安徽省境内最大的一座。
“我们首先可以确定,从这种从葬制上来说,它是最高等级的,就是楚王级别的。为什么说它是楚墓呢,因为这里边出土的东西,包括埋葬方式都是楚国的风格,和别的国家不一样的。再结合文献资料,包括我们现在已经发现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这个墓主人身份很有可能就是楚国迁到寿春来的考烈王,这是目前的一个初步认识。”宫希成说。
宫希成所说的“铭文”就是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一对青铜簠,其口沿上刻有12字铭文“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另外,至少还有10件青铜器的表面镌刻着铭文“楚王酓前”。“酓前”就是楚考烈王。楚考烈王的名字叫熊元,又叫“完”。年轻时曾到秦国当质子,他父亲楚顷襄王病危时,他和楚国的使臣、春申君黄歇互换装束后逃出咸阳,回到楚国,留下“偷梁换柱”这一典故。逃回楚国的熊完继承王位,成为楚国第39任王。当时,秦统一六国的步伐已势不可挡,公元前241年,楚国被迫迁都寿春,即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迁都寿春三年后,楚考烈王薨逝。但考古注重证据,宫希成认为最终结论仍需进一步考证。
目前,武王墩一号墓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已全部结束,共出土各类文物1万余件(组)。宫希成说,对于武王墩的考古发掘还是应该以保护为主,能不动的就尽量原状保存下来。“它毕竟是祖先留下来的遗产,你不能在你这一代人里边都把它挥霍掉,要更多留给后人。就像我工作几十年了,那我年轻时候做考古跟现在做考古差不多是两个概念了。”
据悉,围绕着《发现武王墩》一书,朵云书院·旗舰店还将举行相关展览,让读者在看展的过程中对武王墩有更立体深入的理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