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看上海!新加坡青年代表团体验汽车全新自动化技术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视频
参观全自动换电站、体验自动驾驶、了解数据应用领域与开放特点……3月31日,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新民晚报社与新加坡中国协会共同举办的“新活力,‘新’发现——新加坡青年看上海”活动进入高潮,新加坡青年代表团成员深入上海嘉定,从新的视角感受中国的科技创新带来的技术赋能。
◇ 围观自动换电站感叹换电速度 ◇
上午十点,新加坡青年代表团一行人参观蔚来汽车交付中心。新加坡中国协会理事、青年分会会长翟梓涵坐上一辆银白色蔚来汽车,在车内静态体验了一把“车瘾”。事后他笑着向记者介绍车内的一些细节:“上车后,车会自动调节座椅,感觉这种舒适的体验会给客户带来惊喜。”
为了增加碰撞的抗刚性,提高安全系数,蔚来汽车前端还采取了很多几何设计。目前,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芯片技术的自主研发。而借助公司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芯片和雷达芯片,蔚来汽车的制动效果也大大提升,从百米时速到零,刹车制动距离仅33米。
来到室外停车场,场内停放清一色蔚来汽车。这些汽车每天借助场内的一座换电站进行换电。换电站约20平方米,可实现3分钟全自动换电。结合车内安装的自动驾驶技术,充电前后汽车可实现自动进出站,还可通过雷达技术扫描为车主寻找停车位。
翟梓涵和两位新加坡青年代表团成员上车第一次体验换电全过程,其他成员纷纷上前围观。3分钟后他们下车分享经验感受,翟梓涵感慨:“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完成。”他认为,相比于需要车主自己移动车辆的传统加油和充电桩充电方式,蔚来汽车一整套能够自动换电、自动驾驶和扫描空位停车的技术流程非常有效率。
另一位父母在新加坡从事锂电池隔膜生产行业的成员蔡嘉易也认为,换电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观念,停靠充电不仅解放了双手,还解决了时耗问题。不过他向记者介绍,在新加坡,目前还主要是混动汽车和油车,电车市场份额较小。
几位新加坡高中生今年高考前请假来参加此次活动,他们曾向老师保证一定能收获新知识。华侨初级学院的高中生金堃煜在参观蔚来换电技术后表示收获颇多,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换电站。他认为,换电技术对充电桩充电和加油是一种较好替代方式和更新方式,换电站如今能在中国实施应用,归功于蔚来的技术能力和中国的空间地域优势。“传统的加油方式耗时同时占地。相比之下,换电站如果能普及,可以以更短的时间、更高的效率服务更多的车辆。换电技术若进一步应用,将会带领新能源汽车发展跨越一大步。”据蔚来相关负责人刘洋透露,未来将会在全国修建1000座换电站,每80公里1座。
目前,蔚来汽车尚未入驻新加坡市场。刘洋介绍,今年年底,蔚来将会进入25个国家市场。新加坡青年也提到,2030年之后新加坡停止售卖油车,未来向电动汽车方向发展迈进是一大趋势。但他们都对这套技术流程在新加坡及其他国家的应用持辩证态度。“可能还需要考虑基建方面的基础,新加坡为此还要进行完整的准备,才能比较好地落实。”
金堃煜家楼下设有特斯拉的充电桩,基于对新加坡的国土面积等客观事实进行分析,他觉得换电站在新加坡实际落实可能面临困难和挑战。“首先会面临空间的限制,现在新加坡的充电网格一般是四个充电桩,设施的安放地点主要在地下停车库或组屋楼顶,而换电站的占地面积相比于充电网格更大。”他认为,现有的充电桩模式是新加坡基于国土面积以及生活空间较小现状的最优解。而充电站可能还需要等待更多机会。
而翟梓涵却更加期待未来这套技术在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进一步普及。他接触到新加坡的一些投资人表示他们对于中国的储能及电动车市场的前景非常看好。对此,他认为新加坡可能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市民对电车的接受度,二是同步进行基建完善。“毕竟全面转向电车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大趋势。”
◇ 体验L4自动驾驶啧啧称奇 ◇
政策为技术发展保驾护航不仅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还融入到技术本身的更新迭代过程中。代表团成员金赫敏和其他几位成员在学生阶段都学习过《中国通识》这门课,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了解到,以往课本中的“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现在已变成了“三新一重”。
围绕新能源、电动化技术,2022年正式开园的上海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中心、上海智能汽车软件园已打造成产业集群园区,为5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研发、试制场所。其中的算力中心和智能测试路段可为无人驾驶提供硬件和基建支持。
自2018年,上海建成第一条自动驾驶道路,到如今,智能网联汽车在嘉定已实现全域开放。百度Apollo自动驾驶从2013年开始,到2021年已研制出L4级别的第五代车,实现高度自动驾驶。
在自动驾驶路段,司机乘坐在驾驶位时,放开了手和脚。新加坡代表团成员在体验无人驾驶之后纷纷称赞。“第一次感受L4级别的自动驾驶,是很神奇的体验。”成员金赫敏说,期待无人驾驶进一步普及。
大学专业学习数据管理和智慧城市的陆泉方对这方面的技术创新也感到十分好奇,她最感兴趣的是未来新能源的一些创业方向如何,以及中国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包容度。“因为很多国家对新能源以及无人驾驶可能还是抱着迟疑的态度,还没有进行普及。但中国的发展速度以及创新速度,相对来讲比较快的。可以看得出来上海对科技的包容度非常强。”她也期待这些创新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此,她表示,这次亲眼了解到了更多前沿的技术。
而蔡嘉易对自动驾驶技术有着更深的思考。他认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不仅需要技术方面过关,还需要符合一个国家的政策框架。“比方说特斯拉FSD(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落地,不仅仅只是技术和安全性测试过关,还借助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但他介绍,新加坡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停留在辅助性驾驶阶段,且没有广泛实行。而新加坡未来落地全自动驾驶还需要政府对技术的拥抱。
“整个上海的创新氛围非常浓厚,这是中国制造业打下的良好基础。无论是国资还是社会资本,均为企业赋能,令创新技术企业从初创阶段便得到资金和政策扶持。”这是翟梓涵自己今日参观后的整体感受。他进一步强调新加坡及其他国家可以参考借鉴。他期待未来与中国加强交流合作,与中国的交往能够细水长流,这对于无论是个人国家的发展,还是文化交流,意义都十分重大。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