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咖啡店里的“围棋沙龙”,他们在方寸棋盘彼此联结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韩仪滨 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近日,热播剧《棋士》收官,这部剧唤醒了很多人的围棋记忆。在上海,位于普陀区中潭路的一家星巴克,对很多围棋爱好者来说是一个特别的空间。每逢周一、四、六的下午,这家星巴克的二楼便会摇身一变,组织起热闹非凡的“围棋沙龙”。约莫四十平方米的空间内支起了十五处棋局,对弈者或沉思或喜笑,观棋者或议论或恍然,偶有两声惊叹定是有人走出了“妙手”。大家年龄不同,工作各异,却因为一家小小的星巴克而相遇,在方寸棋盘之间彼此联结。
◇ “享受来此下棋的父子相处时光” ◇
职业投资人王先生每周六下午一点半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不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儿子寻找对弈伙伴。王先生的儿子今年十岁,读四年级,围棋水平大约在业余四段,野狐5段(腾讯旗下的在线围棋平台评定),从启蒙到现在接触围棋已有六年。如今周六是专属于他的“围棋日”,吃过早饭后,王先生会先带他跟随围棋老师学棋两小时,然后从打浦桥附近驱车半小时来到这家星巴克开启他下半天的围棋时光。初次见到他时,他正在跟一位外国人对弈,话不多,思考得很认真。遇困时眉头紧锁,赢棋时会笑出声来,同时和对方复盘如何下会更好。王先生则坐在一旁静观棋局,含笑不语。
据王先生所说,这里的人水平都很不错,围棋水平从业余三段到七段不等,他的儿子每次来都能找到对手,对方也不会因为小朋友的年纪小就轻视他,反而很愿意和他交流。让儿子学习围棋一方面是小朋友自己的兴趣使然,另一方面也是王先生的支持和引导。“围棋是一项很好的智力游戏,可以极大程度上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抗压能力。刚开始学棋时,他总是一输棋就哭,现在好很多了,输赢都不会太放在心上。我没有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职业棋手,只希望他以后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可以不轻言放弃,即使失败了也可以有输棋的豁达和再来一盘的勇气。”王先生说,“最主要的是他自己也乐在其中,即使下一整天也不觉得累。现在小孩子的压力是很大的,我没有给他报额外的辅导班,而是每周带他来这里下棋,也是我们父子独处的时光。这里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不仅能学到不同的围棋路数,还可以跟不同的人交朋友,对他而言也是很好的社交方式。”
◇ “没想到中国人业余棋技也这么高” ◇
与王先生儿子对弈的Jonathan Evans于一年前来到上海,中文名叫艾文哲,是他的妻子帮他取的。艾文哲是纽约人,妻子是湖北人,两人在牛津大学读书时相识相恋,毕业结婚后艾文哲即随妻来到上海,目前在浦东新区的一家国际学校任职。
艾文哲喜欢下围棋,尤其喜欢面棋,在纽约时经常活跃于一家围棋俱乐部里,但初来上海时没有认识的棋友对弈,一度十分苦恼。他的妻子只好在小红书上帮他找棋友,于是发现了这家星巴克围棋角。由于周一到周五要上班,艾文哲只好在得知后的第一个周六匆匆赶至,“我没有想到这里的人对我很欢迎,很愿意和我下棋,还有很多人想和我拍照。”艾文哲的中文水平是HSK四级,口语不是很流利,遇到不会讲的词语会着急地用英文代替,但仍然热情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据艾文哲说,美国的围棋受众很少,他的围棋水平大概在业余三段,在纽约的围棋俱乐部里已经算是高手,他从来没有想过星巴克也可以有这么多人下围棋,技术还都很高,自己在这里只能是垫底的水平。刚开始很失落,但艾文哲很快调整了过来,因为他觉得和高手下棋自己才能有进步。
如他所预想的一样,在星巴克和大家对弈的日子里,自己的棋艺水平进步很快,同时由于要经常和人交流,自己的汉语口语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算是意外之喜。谈及下一步的打算,艾文哲说:“我现在收到了一所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之后可能要去读书,但我很喜欢上海,这里很美,这里的人对我也很好,之后我可能还会再回来。”
◇ “组织围棋角纯粹图开心” ◇
围棋角的组织者韩军是一名野狐8段的棋手,每周一、四、六的下午到晚上他都会在这边维持秩序,当然兴致来了也会下上几盘。熟人有自己的棋友不必他帮忙,看到生面孔他便会主动上前询问是不是来下棋的,水平在野狐几段,确认是的话他就会帮忙匹配合适的棋友对弈。当然,由于围棋活动占用了星巴克的公共空间,韩军也会经常呼吁大家来此下棋时可以自觉点一杯咖啡以支持门店的生意。
据韩军说,围棋角最初的据点是在一家面包店,后来面包店倒闭了,就转移来了这里,自己家就在星巴克的楼上,很方便。只不过后来人逐渐多了起来,再加上去年上海的几家媒体报道过这个地方,于是就更火了。现在韩军的棋友群已经有500人,每周活动时间韩军基本上都在,偶尔有事的话就会提前在群里说一声。自带棋具、自寻棋友几乎成了大家的共识,即使有时韩军不在,也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组织星巴克围棋角的原因,“大家都是来玩的,图的就是一个开心。我自己喜欢下,组织这个纯粹是因为好玩,毫无利益,有人来找我谈合作我都一概不理,跟钱挂钩就没意思了。”韩军直言。
当商业空间与文化需求相遇,中潭路上的星巴克不再只是一家咖啡馆,而成为了中外人士以棋会友的“第三空间”。在这里,棋盘的纵横十九道不再只是黑白交错的竞技场,而成为了连接不同世代、不同背景人群的文化纽带。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韩仪滨 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