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处红色资源、100门“中国系列”课程……静安区打造“大思政课”的新范式
2025-05-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随着静安区中小学2025年春季“开学第一课”开讲,正式吹响了“红色106”思政教育品牌的号角。

记者今天从静安区教育局获悉,上海市静安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深入挖掘区内106处革命遗址遗迹,推动“十馆一路连百校”,静安将打造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思政课程群,在思政教育领域迈出坚实步伐。

■ 致力于打造1000节思政教育精品课,培育出100门区级“中国系列”课程

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地、革命领袖足迹地、早期中共中央机关聚集地、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诞生地、群众运动策源地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静安区红色资源得天独厚。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区教育部门精心规划,将培育出100门区级“中国系列”课程。

这些课程以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社会热点为线索,设置真实情境,将学科知识与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有机结合,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同频共振,全方位提升课程思政的内涵品质。例如在“开学第一课”中,部分学校已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等红色场馆的史料转化为互动教学素材,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信仰力量。

同时,静安区还致力于打造1000节思政教育精品课。通过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主题演讲、红色影视作品赏析、课堂情景设置和案例讨论等,推出“百校千课”思政精品课项目。从小学阶段注重情感启蒙,到初中阶段促进价值认同,再到高中阶段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分层教学,让思政教育更贴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静安区教育党工委书记余文君介绍说,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明确,未来精品课建设将更注重与红色资源的深度联动,例如开发“行走的党课”系列课程,组织学生实地探访红色遗址,通过现场教学、微党课录制等形式,将106处红色资源转化为“可触摸的教材”,打造静安“红色106”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品牌。

不仅如此,静安百所中小学还将持续与全区10个重点红色场馆、红色主题展以及1个红色文化街区开展结对共建,形成“十馆一路连百校”的联动工作格局。通过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多维度师资队伍,合作共建配套课程,打造出多样态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多层次的实践学习平台。

■ 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系统,形成校内外育人共同体

此外,静安区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系统,除了一体化的学科实践体系、三级教研体系和发展性评价体系外,还持续推进“新思想家园”活动体系,打造区校两级思政“教联体”实践体系。通过这些举措,将区域红色资源深度融入“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了校内外育人共同体。

据悉,静安区教育局将实施“十五年育人链追踪计划”,打造“在校培养-毕业跟踪-成才反哺”的育人闭环。加强学段衔接,建立“幼小初高”纵向贯通机制。构建静安学子画像,建立五育融合发展型评价模型,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

“我们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落实班主任减负提质行动,首创‘班心导’合力育人机制,优化建班育人工作。”余文君介绍说,静安将完善全员导师制,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提升全体教师“五育”融合教育教学能力,育人寓教,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静安区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工作联盟”已吸纳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等20余家红色场馆作为实践基地,通过“课程共建、师资共培、资源共享”机制,推动思政教师定期走进场馆开展教研,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进课堂。

相关负责人表示,静安区将在三年内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项实施方案。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新时代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静安坚持开门办教育。践行馆教结合,打造“静安红色106”“行走的课堂”“档案德育”等实践育人品牌,形成“十馆一路联百校”的联动工作格局,全面实现全区馆校结对全覆盖;倡导医教结合,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转介机制;推出文教结合,“一校一品”传承“非遗”,推动文博场馆和艺术基地免费向学生开放;采取体教融合,探索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提升校园青少年训练水平,落实大中小学体育场地面向社区开放应开尽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