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发于15-35岁!这个“双重人生”公益快闪渴望更多“被看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一次突如其来的腹泻,本以为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没想到却成为伴随终身的难题。28岁的张明(化名)说,幸运的是,治病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温暖的人和事,而“看见”本身就有一种疗愈的力量。
炎症性肠病(简称“IBD”)是一组以消化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这是一种隐秘却终身伴随的疾病,好发于15-35岁黄金年龄,患者会遭遇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便血、体重减轻等,这让他们被迫过上“双重人生”。在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到来之际,在上海外滩开展的“双重人生”公益快闪,以一座沉浸式的“剧场”,解构疾病叙事,重塑社会对话,呼吁公众关注全球超1000万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困境。
当“马桶”成为城市棱镜,以隐密符号唤起社会共情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些人不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挑战。几年前,张明原本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热爱运动,对未来充满憧憬。但一切的改变,都始于一次看似平常的腹痛和腹泻。起初,他并未在意,以为只是吃坏了肚子,随便吃了些药应付。然而,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腹泻频率从每天几次增加到十几次,腹痛也越来越剧烈,他甚至常常在夜里被疼醒。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明的身体每况愈下,连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因为频繁腹泻,他几乎“与马桶为伴”,社交活动也被迫全部取消。曾经热爱的运动,更是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想。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张明被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这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医生告诉他,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复杂,难以根治,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但张明并没有轻易放弃。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接受系统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张明也加入了炎症性肠病患者互助小组。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和自己有着相同经历的病友。大家互相鼓励、分享治疗经验和生活心得,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奇迹渐渐发生了。张明的症状逐渐减轻,如今他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还能和朋友们一起打篮球运动。
傅昊然也是一位炎症性肠病患者。在他看来,由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患者在出现症状后漏诊、误诊率高,在诊疗过程中决策参与度较低,不知道如何向医生表达自己的需求。由于社会对这个疾病的认知度不高,职场及社会交往中缺乏理解,患者被迫承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由于需要终身治疗,对于患者如何实现更好的自我管理,最大程度降低疾病对生活的影响,亟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板。
记者了解到,炎症性肠病是一组以消化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类型。这是一种隐秘却终身伴随的疾病,好发于15-35岁黄金年龄,患者会遭遇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等。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从此过上了“双重人生”。一边是在职场、家庭、社会中勉力维持的“正常人生”,另一边则是鲜为人知的“隐形人生”——对疾病复发的担忧、对社会的不理解的焦虑……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疾病,强生创新制药携手多方开展了本次快闪活动,其核心艺术装置“IBD共生棱镜”矗立在外滩,与陆家嘴的城市天际线遥遥相望。新锐建筑师南迪以解构主义的手法重塑了马桶的造型,通过镜面实时映射陆家嘴天际线与流动人群,形成了“患者-市民-城市”的动态影像对话。
“百集短剧科普项目”同时启动,计划通过100集科普短剧,系统性提升公众对于炎症性肠病的科学认知。项目将通过剧情化叙事和场景化表达,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降低公众理解门槛。同时借助情感化演绎的短剧形式,增强社会对患者群体的共情共鸣,为疾病科普注入人文关怀。这种创新模式将助力健康知识突破传播壁垒,实现更广泛的人群覆盖。
“看见”本身就有一种疗愈的力量
作为本次快闪公益行动的一部分,公众可以走进“双重人生剧场”,感受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人生。“双重人生剧场”的构造是一个沉浸式、互动式的“舞台”,通过“身体警报”“做决定的人”“回归”三个章节,再现炎症性肠病患者从发病、确诊、治疗到回归社会的生存体验与心路历程。它拆掉“我们”和“他们”的区隔,打破“正常”与“异常”的界限,邀请参与者走进炎症性肠病患者“隐秘的人生”。
一次突如其来的腹泻,本以为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没想到却成为伴随终身的难题。在剧场第一幕“身体警报”中,参与者走进IBD患者的人生剧本,去了解疾病症状,聆听患者心声。第二幕通过“决定之网”的互动设置,邀请参与者体验IBD患者面对的疾病和人生选择,并呈现了“双重人生”的积极可能——在“共决策”的框架下,综合考虑家庭、工作、健康、情感、医疗等因素,尽可能降低疾病对生活的影响。当疾病不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有科学的指导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带着它重建一种可持续的日常就成为可能。第三幕“回归”呈现了患者在疾病之上重建生活的努力,一份完备的患者出门“工具包”,一份武装头脑与心灵的患者书单,正是生命与疾病不懈斗争的证明。
“对于许多独自承受隐秘痛苦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来说,‘看见’本身就有一种疗愈的力量。”市民王莉莉告诉记者,“双重人生剧场”将他们的人生呈现在公众面前,让他们的境遇被理解、被共情,而不再是被锁进黑箱的“隐形人生”,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要去关注身边的这个群体,因为疾病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能面对的生命现场。强生创新制药免疫负责人潘昉玥则表示:“我们将持续融动多方力量,不断提升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并呼吁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深入理解患者需求,以‘共决策’的理念指导社会行动,真正赋能患者并重燃他们对生活的掌控力。”
“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目前没有‘最好的治疗’,只有‘最合适的治疗’,‘医患共决策’的模式正成为提升治疗质量的关键。它不仅是信息的共享,更是治疗主动权的重构。患者需要充分沟通个人偏好、生活状况、治疗目标、价值观念等个性化因素,医生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和患者个人情况,确保患者全面了解不同治疗方案的益处、风险及可能的结果,双方共同作出最适合的治疗或护理决策。”专家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