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辐射超材料”突破传统设计“上限”,上海交大团队领衔成果登上Nature
Nature论文首页截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周涵 张益帆 江倩倩
北京时间7月2日晚,上海交大团队领衔成果登上Nature,这一研究成果在人工智能(AI)热辐射超材料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热辐射超材料的设计不需要依赖在已知“菜谱”上小修小补,团队构建了一个热辐射超材料逆向设计AI模型,突破了现有“菜式”的“上限”,能够大批量生成热辐射超材料候选设计方案,并从里面“优中选优”。
创制逆向设计AI模型,可实现热辐射超材料批量设计
热辐射是自然界能量传递的基本形式,它就像一名不知疲倦的“热量快递员”,所有物体时刻都在通过热辐射传递热量。超材料则指的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不同于自然界已有的材料,它具备一些特别的性质,广泛应用于成像、通信、能源、航空航天等。其中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穿上这种材料制作的“外衣”就像穿了一件降温神器,能够帮助物体自动降温,在零能耗辐射冷却、电子器件热调控、人体热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如何又快又好地设计出性能符合需要的热辐射超材料,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然而传统的设计方法费时又费力:微结构是超材料突破自然材料限制、具备特殊功能的核心,超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及材料组分设计组合起来有上百万种可能性,就像在迷宫里摸黑找路,往往依赖于长期经验和反复试错。
金属基复合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江高等研究院未来材料创制中心周涵教授课题组,金属基复合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荻院士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院士团队、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郑跃兵教授团队形成的这一研究成果将AI引入热辐射超材料设计,改变了这一现状。
研究团队启迪于自然,从生物体中的三维拓扑构型中获取灵感,提炼出了多种三维结构单元和空间排列方式,并通过首创的“三平面建模法”巧妙实现了对三维结构单元的精准描述,建立了庞大的三维复杂结构数据集。结合多种材料体系,团队训练得到了一个AI模型,能够根据所需光谱特性快速、精准地生成相应超材料的多种设计方案,带来了设计维度、速度和性能全方位的提升。所创制的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推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及产业化应用。
Nature审稿人对该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研究展示了关于利用机器学习设计与验证宽带超材料的杰出研究。作者将先进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热辐射超材料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展现出卓越性能,这一创新成果令人高度赞赏。”
课题组研发的材料展示(左三:周涵教授)
多类型材料实测验证,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
为验证AI模型的实际效能,团队用AI模型设计并用人力实验验证了4种针对特定应用的热辐射超材料,包括宽带热辐射超材料、单波段选择性及双波段选择性热辐射超材料等。实际应用形式也涵盖了柔性薄膜、涂料、贴片等多种形式。
在多种户外场景实测中,AI模型所设计的热辐射超材料均展现出优异的自降温效果,并且不同类型的材料可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就像给物体根据应用环境不同披上了不同的“自动降温外套”。如,在晴朗的正午时分,宽波段超材料下表面温度相比环境温度降低了5.9℃;在多云条件下,单波段选择性超材料降温性能更显著,下表面温度相比环境温度降低了4.6℃;在城市建筑群模拟环境中,单波段选择性超材料下表面温度分别比宽带超材料和商用白漆涂覆表面低2.5℃和5.3℃。披上这层“自动降温外套”,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就像开启了天然制冷模式。
将双波段选择性超材料涂覆在模型屋顶,其表面温度比商用白漆涂覆表面低5.6°C,比灰色涂料涂覆表面低21°C,炙热的屋顶瞬间凉爽了下来。这些结果充分展示了AI模型“许愿式”设计材料在建筑节能、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为未来打造“零能耗降温”城市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这一AI模型不仅能“发明”新材料,还能从中挑选出那些更适合大规模使用、成本更低的超材料。以典型的双波段选择性超材料为例,该材料仅需简单的溶液法就能在室温下制备,以涂料的形式可直接应用在砖墙、金属、塑料和玻璃等常见物体的表面,就像给物体用上了防晒降温霜。能耗模拟显示,在中低纬度地区,将该材料应用于建筑屋顶可实现75 MJ/m2的理论节能效果,相当于节省20度电。此外,这种材料成本低、应用形式灵活,从建筑外墙到随身衣物,从户外设施到电子产品,这种物美价廉的“降温能手”将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让高科技降温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周涵 张益帆 江倩倩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