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是场景不变的是江南韵致,上图这个文献联展呈现上海深厚文化底蕴
2025-07-15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文 郦亮/图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这是唐末船子和尚在金山朱泾游历时所写下的名句。元代时有人刻印了《船子和尚拨棹歌》五卷本,此诗收录其中。这珍贵的元代刻本在上海图书馆东馆7月15日对公众开放的“沪渎有典——上海历代著述系列展”,引发震动。此展也是上海图书馆、上海社联和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合办的“上海地方文献联展”的一部分。

“沪渎有典——上海历代著述系列展”精选百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历代著述,按汉唐宋元(蕴蓄)、明代(盛兴)、清代(圆熟)、近代(新变)四个历史阶段展出。展览以地方文献为载体,系统呈现上海文脉的赓续与人文成就,彰显城市精神品格的深厚底蕴。

应该说,看了此展就知道上海的人文底蕴有多丰厚。就拿文人士大夫来说,上海地界过去就有多个文化家族。最有名的就是汉末东吴时期出现的陆家了。陆逊因功以所居(今上海)受封华亭侯,其家族自此在本地扎根,开启了上海古代世家文化发展的序幕。陆逊叔侄辈已有著述问世,至其孙辈陆机、陆云,更以杰出诗文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云间二陆”作为上海首个鲜明的文化标识,奠定了上海深厚的文化根基。此次展览展出明代的《陆士衡文集》《陆士龙文集》等刻本著述,正是这段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衣冠南渡推动国家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上海地区成为更多家族的新聚居地。这些世家望族为沉寂已久的上海地方著述注入活力,成为江南文化坚定的守护者与传承者。至宋元时期,华亭曹氏、卫氏、邵氏等家族声名渐起,知名全国,《后乐集》《安雅堂酒令》等一批重要著述应运而生。此次展览呈现的一份明抄本《安雅堂酒令》就是元代曹家代表人物曹庆孙编纂的,通过一百张酒牌将历史饮酒典故(如“孔融开尊”“张旭草圣”)与五言诗、罚酒规则相结合,生动呈现了元代的士大夫风气,同时创新性地将酒令创作与使用分离,化雅为俗,推动文人雅令向大众娱乐普及,为后世江南酒令文化地方化奠定基础,是元代江南文化演变的生动注脚。

当然,在这些文献史料中也能瞥见几百年前上海的江南风情。《船子和尚拨棹歌》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描绘。“诗里的这些场景,现在的上海还留存着吗?”面对青年报记者的疑惑,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杨雪薇想了想说,“有的地点应该已经不在了,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1000多年。但是江南的风韵依然没有改变。”

“上海地方文献联展”的另一个展览“志在云间——上海历代方志展”亦展现了海派文化的发展脉络。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载体,是认识上海的重要途径。自751年(唐天宝十年)设立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起,上海作为独立行政区域已有1200余年历史,其修志传统亦延续千余年。据史料记载,现存最早上海方志可追溯至北宋景德年间的《华亭图经》。至1949年以前,上海地区编纂方志达240余种,现存130余种。这些珍贵文献既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新时代赓续上海历史文脉、提升城市软实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本次展览精选上海历代志书近50种,从方志悠久历史、名家名志以及府县乡镇层级结构等多维度进行解读,系统呈现上海绵延不断的史志文化传统及晚清以来形成的海派文化特色。

压轴的“上海:马克思主义在这里传入中国”展览,聚焦19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历程。通过呈现马克思主义经报纸、刊物引介宣传,以及马列经典著作在沪翻译出版的历史片段,追溯上海红色文化底蕴的起源与传承,展现一代又一代革命者为追求和传播真理,历尽艰辛、默默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与传承地。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为这座城市注入了红色基因,成为红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源头。此次展览正是对这一历史脉络的生动呈现,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上海红色文化深厚的历史根基与精神内核,以及其在时代发展中所承载的重要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文 郦亮/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