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交大亮相WAIC,多项AI重磅成果集中发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除署名外)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举办,规模与影响力再创新高。大会期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举办“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合作论坛”与“AI未来发展论坛”,多项AI重大科研成果集中亮相,展现人工智能在科研、文明探索、伦理治理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赋能。
用AI解码五千年文明密码
为AI科研装上“道德指南针”
复旦四大重磅成果亮相WAIC
重磅发布《开放科学全球学术合作倡议》、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平台、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科技伦理审查智能体等前沿成果,激活AI与科学、产业相互赋能的生态,推动科学智能迈向新纪元……作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 2025”)中科学智能的重要板块,由复旦大学和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合作论坛”7月26日下午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四大重磅成果发布,激活AI赋能新生态。
构建无国界科研协作新准则
本次论坛聚焦开放协同的科学智能生态体系构建,汇聚诺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两院院士、产业领军人物等全球顶尖嘉宾以及一线青年科研技术先锋,深度探讨科学智能2.0时代的前沿创新、产业实践与开放协作。
在人工智能重塑科学研究版图的关键时刻,一场关于开放科学的全球对话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精彩展开。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们共同发声:“From data to discovery,from labs to lives——science serves all!”(从数据到发现,从实验室到社会——让科学服务全人类)
《全球开放科学学术合作倡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图灵奖得主、诺贝尔奖得主等国际顶尖科学家共同呼吁发起,旨在打破“数据鸿沟”,让AI科学惠及全球每个角落。这份倡议向全世界发出呼吁:科学知识属于全人类,开放合作是科学创新的根本动力。在AI重塑科学研究的新时代,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让科学智能真正服务于全人类,推动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论坛达成重要共识:科学智能2.0时代的关键不在于单个模型的技术突破,而在于构建开放、安全、协作的全球科学生态系统。正如通用大语言模型因开源而快速迭代,科学智能也需要在保护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开放数据、开放算法、开放标准,实现真正的集体智慧突破。
与此同时,全新亮相的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平台将构筑起一站式科研AI基础设施,降低创新门槛。据介绍,星河启智是智能体原生的全链路科学智能开放平台,致力于加速科学发现,为全球科学家提供覆盖高价值科学数据、开源科学智能模型、面向科研领域的高效智算、干湿实验闭环、多智能体推理规划及多学科众研的全栈基础设施,驱动科学智能进入新纪元。
AI解码文明密码,约束道德伦理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指示,此次论坛发布全球首个聚焦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模态大模型,跨越多学科,服务教育、科研和大文化产业,构建符合中华文明价值观的可信人文社科研究智能基座。
记者获悉,这是由复旦大学、上智院与上海创智学院联合研发,该模型涵盖100TB专业语料、SFT数据及评测集,首创文明时空数据跨模态智能对齐,推动“二重证据法”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时空五维互证跃迁。同时,模型架构支撑中华文明AI Agent平台,具备多步骤推理与复杂任务规划能力,跨学科赋能教育、科研与大文化产业。未来,该模型将具备高效检索、精准翻译、智能识读、事实呈现、特征描述、史料信度考据及深层分析推理功能,并通过部署在星河启智平台上服务学者研究与公众文化普及双重需求。
同时亮相的还有科技伦理审查智能体“一鉴”,这将为科研伦理治理提供有力支撑,以“科技向善、捍卫人类尊严”为核心,为全球科技创新筑牢伦理底线。
作为汇聚多领域专家智慧的成果,“一鉴”专业性领先国内外通用模型,可自动完成规则审查、风险标注,具备权威伦理审查要点解析、规则配置等功能,能智能生成审查报告;支持本地部署,确保数据安全;并非取代专家,而是辅助提升审查效率与规范性。目前,该智能体已在复旦大学及附属中山医院试运行。
论坛上,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图灵奖得主、VERIMAG实验室主任约瑟夫·希发基思,伦敦大学学院教授、首席科学家汪军,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席教授乔治·帕里西等四位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科学家带来主旨演讲,以前沿思想碰撞,解码科学智能新时代。
此次论坛,还邀请知名高校校长展开校长对话,举行产业生态合作签约、举行第三届世界科学智能大赛颁奖等。
多项AI重大科研成果、开启人才培养新模式
上海交大彰显AI创新引领力
同样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上海交通大学携手徐汇区人民政府,于大会期间隆重推出“AI 未来发展论坛:超级智能,无界共创”主题论坛,聚焦“未来”这一关键词,汇聚全球顶尖智慧,共同探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技发展路径。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多项AI重大科研成果登场
本次论坛云集全球顶尖学术与产业力量。论坛启动上海交大AI未来发展计划,设置了院士主旨报告、校长高端对话、TR35青年论坛、交大重大AI科研成果发布、AI未来基金与《Nature》面向未来的十大AI问题联合研究发布,以及WAIC青年优秀论文颁奖等重磅环节。
图灵奖得主John Edward Hopcroft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带来两场前瞻性主旨报告,为与会者勾勒出一幅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与科技演进蓝图;校长高端对话环节汇聚六所国内一流高校的校长,围绕“人工智能对高校科学教育的影响以及科研创新生态”展开深入研讨,从人才培养模式升级,到协同创新机制变革,各位校长为高校在AI时代的战略定位与协同发展提供宝贵见解,助力教育在AI时代实现更高质量发展;TR35青年对话邀请多位获得TR35青年创新奖的科学家、创业者代表,分享其在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商业化探索。
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多项AI重大科研成果,包括科学基座大模型Innovator与科研智能体SciMaster、端侧原生大模型、DeepRare:推理型罕见病智能体诊断系统、MemOS全球首个大模型记忆操作系统,以及Data-centric AI基础设施,这些成果集中展示了上海交大在AI底层技术突破方面的进展,以及AI在终端、医疗等领域大规模应用、赋能行业的巨大潜力,在彰显高校科研实力的同时,为相关产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
论坛上还展示由上海交大和中国福利会联合成立的上海市青少年AI学院的学生作品,富有想象力的AI创作与原型展现了科技传承的生机与活力。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颁奖典礼,表彰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年研究者,激励青年人才在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面向2030设AI未来基金
上海交通大学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目标,汇聚前沿智慧与资源,全面布局人工智能科学研究与产业赋能。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介绍,自2024年4月成立以来,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科研攻关引领区、人才引育先行区”定位,形成了人才、科研、教育协同发展的格局。在顶尖人才引育方面,学院成立校级人工智能人才工作专委会,设立专项基金,构建“绿色通道”破格引进机制,探索人才晋升、校企双聘等新模式,确保顶尖人才的高效聚合。在引才策略上,实现“3-3-3”的多元差异化引育格局:1/3来自海外顶尖高校,1/3来自国内一流院校,1/3来自全球领先企业,教职团队平均年龄小于35岁,半数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实现了中青年人才梯队的快速壮大。
本次论坛上重磅发布的AI未来基金由人工智能学院发起、交大海内外杰出校友共同助力,重点关注全球青年AI人才链接。该基金分为科研种子计划和科创种子计划:其中科研种子计划主要面向学院青年科学家,连续提供收入补贴、支持科研团队组建,形成长期、稳定、可持续的科研创新支持;科创种子计划面向全校创业师生,通过天使投资方式夯实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基础。通过“科研+科创”双轮驱动,全方位托举青年科学家成长成才。为了厘清面向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及其交叉领域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有效指引科研与人才成长方向。
作为AI未来基金成立后的重要举措,上海交大联合《Nature》开展面向未来的十大AI问题的研究,希望明确人工智能领域的前瞻性、交叉性议题,研究结果将于2026年上海交通大学130周年校庆时正式发布。
同时,学院也正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出“2-4-4”融通式培养:在上海青少年AI学院提前选拔、培养2年拔尖生;在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开展4年本科“特班化”教育,强调数理基础、跨学科交叉与伦理素养;在上海创智学院4年博士训练,实施轮转制与多导师团队、国际化科研协作,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领军人才。有效打通人才培养上下游,形成早期发现、持续培养与高端输送的闭环体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