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制度创新优势,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青年团队助力打造“绿色通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除署名外)
临港新片区即将迎来揭牌成立六周年。记者从临港新片区了解到,自成立以来,临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7%,区域经济规模迈上了新台阶。而这背后,离不开临港制度创新优势。
围绕离岸贸易、数据跨境等关键领域,临港新片区加快先行先试,开展了一系列引领性、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持续壮大培育经济功能。记者采访了解到,“数据跨境流动”成为临港制度创新链条上的新起点,而这背后有一支以90后为主的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团队,助力打造“绿色通道”。
※ 专业团队与一站式服务 ※
从“蓝图”到落地,首先需要一条清晰的通道。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应运而生——这是全国首个由网信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运营的数据跨境服务中心。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团队致力于为有数据处理需求的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数据跨境服务,在自贸区一线打造数据跨境流动的“绿色通道”。
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主任丁睿用一句话概括了它的价值,把原本分散在多个部门的申报路径,整合成“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头审批”的绿色通道。伴随服务中心同步上线的“数据便捷流通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则把线下的便利进一步延伸到线上,材料提交、进度查询、结果反馈全程可追踪,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如果说制度设计提供了跑道,那么谁来执行同样关键。“我们团队成员以90后为主,青年成员参与服务企业申报全流程,包括政策咨询、存证技术对接、材料审核等。此外,我们还会进园区开展政策宣讲,以及操作指引推广。”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主任丁睿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开展数据资源管理和网络、数据安全合规,中心设置有综合服务岗和安全合规岗,团队成员具有计算机与法律复合背景交叉配置,综合服务岗对接企业需求,安全合规岗把控风险底线。
面对“没有先例可循”的创新模式,这群年轻人把每一次企业咨询都当成案例研究。从政策宣讲、格式示范,到集团多家子公司如何联合申报,再到技术细节,他们把碎片化的知识点串成流程图,再反哺到制度迭代中。
受访者/图
※ 制度框架与平台搭建 ※
专家评估和团队成员持续学习的双轮驱动,让服务中心在摸索中快速沉淀出一套可复制的操作指引。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90后团队成员苗凡凡说,“我们会对企业进行详细的申报辅导,其中包括企业需要提交的材料、具体格式等方面。对于集团里有相同业务的多家子公司联合申报时,我们会告诉企业授权委托书的格式、申报场景以及跨境数据项的描述方法等。一方面我们会请专家进行评估,另一方面我们持续学习,通过考取行业相关专业证书,不断提高我们的专业性。”
流程跑通后,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一家知名跨国车企曾因内部合规流程复杂、时间窗口紧张,一度被“一纸材料”困住。服务中心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拉起备案服务交流群,把政策、法务、技术、申报四条线的人员全部拉进来“陪跑”,经过多轮模拟和修改,最终帮助企业一次性通过审核。类似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金融科技公司借助负面清单快速识别可出境字段,节省数月合规成本……这些看似琐碎的个案,串联起来就是一幅“数据要素高效配置、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实景图。
丁睿告诉记者,“对于企业的申报材料,我们进行了多轮沟通辅导,经过服务中心的深入指导,企业通过系统提交申报材料后,一次性通过审核。”
从制度破冰,到平台赋能,再到服务落地,临港新片区用一条从离岸贸易到数据跨境再到产业集聚的创新链,回答了“高水平开放如何兼顾安全与便利”的核心问题。今后,随着更多跨境数据和数字经济场景在临港交汇,这条创新链还将继续延伸,为中国参与全球数字治理提供新的“临港方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