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支教的青春接力棒,他们继续让上海的风吹进山里
2025-08-1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林千惠

8月18日,东华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抵达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新学期在即,他们即将接过支教的接力棒,走进课堂。就在不久前,第五届支教团成员完成了最后一班岗,带着一年的故事与收获告别孩子们。传承与交替之间,一段关于青春与教育的篇章正在延续。

“校长希望我们发挥年轻人的所长,以新媒体的形式进行学校的相关推送。开学以后,我们也会负责教学和行政工作。”第六届成员、人文学院的剡晨谈到即将到来的志愿服务工作。为了更快适应,他提前通过网络观看了大量教学视频,揣摩老师的授课方式。旭日工商管理学院的江惠则记得,初春第一次随老师探望第五届支教团时,孩子们探出头与他们的学长学姐打招呼:“那一刻特别温暖,也让我期待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日子。”

他们的“前辈”,第五届支教团成员,刚刚在三十五中度过了充实而难忘的一年,他们承担了道德与法治、历史和心理健康三门课程的教学,覆盖两个年级13个班级、700余名学生,累计授课超过1200课时。面对学生基础差异,第五届支教团因材施教,常常集体备课,在厚厚的讲义批注里写下对每个孩子的期待。

课堂之外,成员们努力让孩子们看见更大的世界。成员李洪达、秦睿遥结合自身特长,分别为孩子们开设吉他、播音主持社团。在汇川区文化艺术节中,山村孩子们抱着吉他自信大方地演绎《我相信》,站在聚光灯下声音洪亮地朗诵《永不消逝的声音》。“教育的力量,就是为孩子们推开一扇看见自己光芒的窗。”李洪达说。

这些也深深触动了新一届的成员。“我希望在这一年里,能带给孩子们新的感受,自己也有所成长。”江惠表示。

第五届支教团还把更多“山外的风”带进了黔北山区。在“见字如晤”书信活动中,450封书信,跨越1800公里,将东华青年与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生的心拉近;科普课堂上,研支团用折纸飞机的方式讲好航天梦,并联合东华机器人社团展示机器人服务生活新可能;青春团课上,他们讲述浙江“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万象森罗、可穿戴材料把动作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奥秘。“我们想带着山外的风吹进山里,让梦想的种子知道春天来了。”第五届研支团成员王一琳如是说。

2020年,第一届东华研支团开始了在黔服务的日子。这些年来,研支队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志愿服务。而如今,经由研支团联结,东华大学、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及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两地三校进一步深化合作:东华大学团委与贵州省遵义市团市委、汇川区团委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并探索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与第三十五中学建立友好学校,汇川区教体局组织县域中学赴东华大学、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开展师资培训,通过主题团课、同课异构等路径提升服务乡村教育实效,切实助力县域教育综合改革。

研支团搭建了东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大中小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并首次探索设立东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公益基金,盘活校内外资源,助力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全方位发展;首次探索设立东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县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继续推进县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如今,东华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旅途已圆满画上了句点,新的行程又将在此开启。在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从浦江之滨到黔北山区,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接力而来,用青春与热情陪伴孩子成长。播下的种子,终会在这里开出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林千惠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