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青年科学工作者投身,诺奖得主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分享:倡导“去糖”助力抗癌
2025-08-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殷嘉萃 记者 刘昕璐

“化学是许多重要科学分支的基础与核心,没有化学就无法研究生物学、材料科学,也无法制造能改善人类健康的药物。”8月25日,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卡罗琳·露丝·贝尔托齐(Carolyn Ruth Bertozzi)教授在第十二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以《甜蜜的复仇: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去糖”行动》为题,在复旦大学为广大师生带来一场前沿学术报告。她表示,非常高兴能通过化学构建起国际与复旦之间的科研桥梁,并鼓励青年科学工作者投身这一充满前景的领域。

科研之路始于青年,开放期刊助力成长

贝尔托齐教授分享了她自1988年作为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生加入美国化学会(ACS)以来的学术历程。“当时ACS大力支持我作为年轻化学家的工作,为科学家提供了关键支持与信息。”她鼓励在场师生充分利用国际学术平台,强调科学共享与交流的重要性。

她特别提到十年前与ACS共同创办的《ACS Central Science》期刊,该刊坚持免费开放获取模式,旨在消除科学传播的壁垒。“无论你是学生、教授还是企业研究人员,都能免费阅读和发表文章。”这一政策极大促进了青年科研人员的早期成长,贝尔托齐希望更多年轻人能从中受益。她还特别感谢了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作为该刊执行编辑的重要贡献,称赞其团队在材料科学、纳米科学等领域的卓越工作。

贝尔托齐教授以生动的比喻介绍了糖科学的核心概念:“所有细胞外都有一层糖衣,就像M&M's巧克力豆一样。外面是一层糖衣,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夹心。”她回顾了自己在哈佛大学读本科时对细胞糖衣产生的好奇,以及之后数十年来该领域的重大进展。“2025年,我们已经知道细胞表面的糖结构非常复杂,它们是单糖聚合物,因此我们称之为‘复杂的糖链’。”

她重点讲解了其实验室发现的一个关键现象:癌细胞表面唾液酸普遍存在显著过量。“对癌细胞而言,这个糖结构就像森林一样,有太多的唾液酸,所以一切显得非常混乱。”这些多余的唾液酸能与免疫细胞上的Siglec受体结合,发送“不要攻击我”的错误信号,使免疫细胞进入“睡眠状态”。这一发现为理解为何部分患者对现有免疫疗法不敏感提供了新视角。

“去糖”行动进行时,青年是科研未来

基于这些机制,贝尔托齐团队开创了一种新型治疗策略:通过抗体-酶复合物精准清除癌细胞表面的唾液酸,解除免疫抑制。“我们将靶向癌细胞的抗体与唾液酸酶结合,就像‘分子割草机’一样去除癌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她在介绍实验成果时表示,“在小鼠实验中,使用这种治疗方法后,肿瘤内部充满了免疫细胞,把癌细胞都杀死了。”

她透露,基于该技术创立的PALLEON制药公司正在开发更适合人体的药物分子,计划明年与复宏汉霖合作开展人体临床试验。“我们非常希望能将新一代的免疫治疗方法惠及更多的病患。”

演讲中,贝尔托齐多次强调青年科学家的培养价值。“确保大学生、中学生都能接受早期培训,成为未来社会所倚重的科学家,他们将来也一定会成为ACS Central Science当中重要的科学家和作者。”她鼓励年轻人保持跨学科视野,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殷嘉萃 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