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的抗战老兵冯伟英:我们迎来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
2025-09-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爸爸,这架飞机在帮后面的飞机加油。”“快看电视里的轰炸机,你们当时都是小米加步枪吧?那个时候有轰炸机吗?”9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东安路上的抗战老兵冯伟英家中,他正坐在电视机前,全神贯注地观看阅兵式。

少年志

他加入新四军时只有16岁

尽管已经97岁高龄,且有些耳背,但当记者询问其感受时,冯老中气十足地喊道:“经过我们的努力战斗,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加入新四军时,冯老才16岁,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的年纪,就参加过抗日战争,打日本鬼子。

如今的冯老已经忘了入伍时的一些经历,冯辉和太太彭瑞琳替父亲回答了诸多问题。两人还找来老父亲2011年亲笔撰写的《我的人生回忆录》,里面详尽地记录了老人参与抗战的精彩故事。

冯辉介绍说,父亲入伍是受了大伯的影响,他和几位有志青年一起,冲过重重关卡,最后好不容易到了苏北,个中经历十分曲折。

第二天中午时分,冯伟英等人抵达了当时苏北第二军分区司令部所在地姚费庄。二分区的前身是新开辟的抗日根据地。

原先在冯伟英的想象中,司令部应该是很有气派,十分威严的。而他们见到的司令部却是在一排排的草房中,外墙上贴满了老百姓用来当燃料的牛粪饼,环境十分艰苦。

英雄泪

一批批战士在城墙上壮烈牺牲

冯伟英回忆:“为了训练部队的应变能力,我们经常在睡梦中被叫醒,随即紧急集合。跳下床时耳中只听见机枪连射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紧急集合完毕,立即开始夜行军。漆黑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十多分钟内穿好衣服,打好绑腿,打好背包,行进在乡间的泥路上。有时候脚下走的路根本就不能算是路。在水网地带行军常常要过桥。过的桥也往往不是平常的桥,只是两根木头拼起来的十分简陋的结构,比独木桥好不了多少。”

冯伟英介绍说,作为才入伍的新兵,他毫无走夜路的经验,在夜行军时突然掉到河中或者滑落到水田里是家常便饭。“到了1945年初,抗日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折。苏北大片根据地已连成一片。敌人只能龟缩在城镇里。一天部队驻地演出时突然听到日本鬼子投降的消息。顿时全团一片欢腾,每个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大家拥抱在一起欢呼跳跃。”

1945年,冯伟英所在部队参与了解放兴化城战役。“当时我军装备还比较落后,重武器只有数门八二炮,以这样的装备要攻破兴化城的高大城墙和它的防守工事绝非易事,且该城地处水网地带、四面环水,其地貌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这种不利的地理条件给部队的进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的士气十分高涨,战士们想出了各种进攻敌人的方法。他们将八仙桌横放在民船的船头,在桌面上铺设淋透水的棉被以阻挡敌人射来的子弹。进攻开始后,数千艘战船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直扑兴化城郊。但是要攻破坚固的城墙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只能采取很原始的攻城方法——使用成百上千架云梯、在机枪的掩护下爬上城楼与敌人展开肉搏战。由于后续部队来不及跟上,一批批突击的战士在城墙上壮烈牺牲。”冯伟英说道。

▅ 链接

  多位抗战老同志寄语青年一代  

  珍爱和平,让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  

9月3日上午,在电视机前看完阅兵仪式的直播后,5位抗战老同志、老战士和他们的后人的心情十分激动。其中好几位还是百岁老同志、老战士。他们寄语年轻人要铭记历史,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精神。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虹口区离休干部、抗战老战士陈霖是一位百岁老人。1944年,已在中山大学就读的陈霖接到组织通知中止了学业,与数十位同窗一道前往东江敌后区参加纵队,194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虽然我的双眼只能看到屏幕的那一道光,但听着雄壮的国歌声,我心潮澎湃。几天前当我抚摸着那枚沉甸甸的纪念章时,我想到了那些战友。80年了,当年一起扛枪的战友们,很多都没能等到这一天,这份厚重的荣誉绝不属于我一个人,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和平,让大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今天,受阅的队伍威武雄壮,先进的装备列阵而过,这是当年的我们不敢想象的强盛。”

陈老说:“我老了,但我不会忘,也盼着年轻人都能记住:山河无恙的背后,是多少人用生命挡住了黑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1921年出生的虹口区离休干部、抗战老同志黄圭彬也是一位百岁老人,曾从事抗日救国学生运动。1942年,受党组织委托,她以学生身份在南京从事党的地下斗争,参加爱国抗日“清毒”运动。

在收看直播后,黄圭彬难抑激动之情,“104岁的我早早端坐在电视机前,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总书记勉励我们要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又看到这么多先进的武器,很自豪。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先锋,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

崇明区离休干部、抗战老同志陈新的父亲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烈士,他介绍说,自己的父亲曾因汉奸告密,受尽折磨后牺牲。受父亲影响,他也投身了抗日事业,参加渡江战役后来到崇明。“今天当我佩戴着勋章,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纪念抗战胜利的阅兵盛典时,内心十分骄傲。国家如今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对当年牺牲的先烈最好的告慰。和平来之不易,希望年轻一代,铭记历史,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精神,代代接力前行,捍卫这来之不易的山河无恙。”

青浦区离休干部、抗战老战士侯更生曾经历过抗日游击战、苏北自卫反击战、渡江战役等。

“从电视上观看北京天安门广场雄伟的阅兵式,我仿佛又回到了烽火连天的岁月。当威武的受阅方阵迈着铿锵步伐通过检阅台,当先进的武器装备列阵亮相,我内心满是激动、兴奋与自豪,眼眶数次湿润。”侯更生回忆说,1945年自己14岁时投身革命参加新四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辈子都在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奋斗。“当年我们靠小米加步枪抵御外敌、解放山河,如今祖国已拥有足以守护和平的强大力量,这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也是一代代人接续拼搏的成果。”

9月3日,金山老干部工作共同体成员单位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两位教师和金山区委老干部局的青年干部特意到金山区离休干部、抗战老同志蔡起凤家陪他一起看阅兵式。“看到如今现代化的人民军队步伐铿锵、装备精良,展现出强大的国防实力,我内心激动不已。今天的阅兵,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宣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与底气。希望年轻一代一定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让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