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北京现场,读懂和平珍贵、科技强国、责任在肩
2025-09-0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刘春霞 郭颖 刘晶晶 陈泳均

9月3日,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行。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苏智良教授在北京现场观看,而10年前他也在天安门广场。两次观礼,作为一个抗战研究的“老兵”,他倍感自豪。与此同时,多位来自上海各行各业的代表也受邀来到现场,沉浸式感受力量的彰显和精神的洗礼。

  ◇  苏智良两度现场观礼更感和平珍贵  ◇  

大会激情豪迈,让人心潮澎湃,而此次举行的盛大阅兵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

苏智良教授的思绪不禁也回到10年前。那时,他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10年之后,他再次现场观礼。苏智良教授直言,作为一个抗战研究的“老兵”倍感自豪,通过观礼,也更深感和平的珍贵。

“今年的观礼,印象最深的是,通过展示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我们展示军事力量,不是为了炫耀武力,更不是为了威胁他国,而是为了预防战争,中国深知和平的珍贵。”苏智良说。

“与此同时,我们从抗战这么艰难的岁月走过来,如今,国家越来越强盛。我感觉到,这一次邀请了很多嘉宾很多各国政要,这也是缅怀过去的战争岁月,缅怀和各国人民共同抗争的岁月,我们珍视友谊。在我看来,这也表达了愿与世界各国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苏智良表示,作为大学教师,我辈肩负教书育人、科研报国的使命,还必当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贡献力量。

  ◇  多名上海学者和教师在北京现场,心怀使命见证光荣  ◇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讲席教授、物理与天文学院讲席教授丁洪院士是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在北京现场,听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丁洪倍感激动,他认为,这也是对中国科技界的殷切期望。

阅兵中展示的诸多新型装备,其背后离不开高性能材料、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多项技术的突破,这些都与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密不可分,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和国防建设者将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实践完美结合的成果,是国家长期支持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发展的生动体现。“科技创新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此次阅兵不仅是对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检阅,更是对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和创新体系的一次集中展示。此次阅兵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会继续牢记科技报国初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耕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丁洪说。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首席专家程兆奇也在北京现场观礼。“今天这场盛大的纪念活动,要义是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程兆奇说,有幸受邀观礼,难掩戚戚之心。在他看来,上海交通大学创立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迄今十四年,当尽学者的本分,深耕战争审判这个学术领域,追寻历史真相,收集历史遗存,创作学术成果。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为中国学界争取二战历史和正确二战史观的话语权,向世人昭示战后国际秩序之由来,这是研究院为捍卫世界和平的奋斗方向。

作为同济师生的代表、全国28.1万名专兼职辅导员的代表,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同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李睿表示,能亲身参与阅兵观礼,感到无上光荣,更感责任重大。党旗所指,心之所向。伟大祖国,向世人展示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强决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118年来,同济大学始终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作为辅导员——离学生最近的人,要常怀赤子之心,粗粝能甘、纷华不染,担负起引领青年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重任,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今天,我以少数民族(瑶族)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代表身份,参观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心情无比激动和自豪。”上海海洋大学教师陈晓雯说,整齐的方阵和铿锵的步伐,展现了国家维护和平稳定的强大实力。众多自主研发的先进装备首次亮相,彰显了国家综合国力的飞跃,这一切都让她觉得安全感满满。抗日老兵的出现,让她深刻感受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和和平的来之不易。陈晓雯表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把伟大抗战精神传承下去,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更多学生了解这段历史,要以伟大抗战精神为激励,在工作上遇到困难不害怕、不退缩,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时代楷模”、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吴蓉瑾受邀在观礼台东区1排观看了阅兵式。阅兵式结束后,吴蓉瑾在现场和学校的孩子们连线,她寄语孩子们:“要好好读书,掌握科学本领。”身披缎带、佩戴勋章,在观礼台上看着大家一次次鼓掌、一次次欢呼、一次次举起相机,身边的解放军战士们一次次齐刷刷地起立、敬礼,吴蓉瑾心中也非常激动、自豪。而这也让她感慨,坚持20年组建中共一大纪念馆红喇叭小小讲解员队伍,是件非常正确的事情,必须从小让孩子们知党史、知国史。

阅兵式结束后,被孩子们称作“云朵妈妈”的吴蓉瑾在现场和学校的孩子们连线,分享自己的感受。“中国人民不忘历史,是因为对和平的期待,希望和平的阳光能够洒到世界各国。”她对孩子们说。在教室里看阅兵直播时,五(4)班女生谢亦翎被各种先进武器装备震撼,她向“云朵妈妈”提问:“我感受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请问您在现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吴蓉瑾回答说:“看到战机从身边飞过,想到我们现在幸福而安全的生活,现场所有人都禁不住欢呼。落实到你们身上,就是好好读书,要掌握科学本领。”

吴蓉瑾希望孩子们牢记阅兵仪式上反复出现的12个字: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12个字,应该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更成为展望未来的动力。

  ◇  各行各业代表:把震撼转化为实际行动  ◇  

十里长安街,红旗猎猎、铁甲巍巍,铿锵的脚步整齐划一,钢铁洪流滚滚向前。当气势磅礴的人民解放军和最尖端的国防装备从面前威武行进时,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姚启明心潮澎湃,瞬间热泪盈眶。她说:“这场气势磅礴的盛典向我揭示了通向成功的真理:只要方向正确,找准关键突破口,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再艰难的硬仗我们都能打赢,再落后的领域我们终将实现超越。我必将今日之所感传递给更多青年学子——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要珍视和平、开创未来。未来,我将继续以引领行业发展为己任,以守护生命安全为使命,在创新之路上永不止步,用更多‘中国创造’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我将把这份荣耀与震撼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上海城市交通秩序之美贡献青春力量。”现场观礼结束后,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黄俊备受鼓舞,表示在看到抗战功勋荣誉旗帜由年轻官兵庄重擎起的那一刻,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传承。自己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交通管理的创新模式,持续服务好身边的群众,守护好脚下的马路,让交通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数字战场,刀光剑影,网络长城,固若金汤。”观礼现场,看到网络空间部队方队首次接受检阅,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的肖荒拓备受鼓舞。他为国家国防科技的迅猛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工作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第一线的一名尖兵,自己将接过先烈们的旗帜,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谱写新时代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出彩篇章。

“有幸来到阅兵观礼现场,当‘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标语划破长空,我在震撼中读懂家国情怀,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磅礴伟力。”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白云表示,“这场盛典不仅是对先烈的致敬,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淬炼,让我真切体会到‘没有国家强大,就没有人民安康’的深刻内涵。”作为一名人民法官,白云深知:“阅兵式上的钢铁长城守护着‘大家’,而我们审结的每个案件、调解的每起纠纷,都在守护万千家庭的‘小家’。这是新时代赋予人民法官的‘战场’。”亲历盛典后,白云更加坚定:“我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司法为民的实际行动,以‘小家’和谐筑牢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面对新型案件增长、群众司法需求多元,我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融入审判实践,以初心和忠诚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以公正裁判守护万家灯火。”

“当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一响,唱第一个字的时候,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太震撼了!”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傍晚联系到高煜时,她已经回到了上海,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代表,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登上观礼台,与抗战老兵、英雄模范、各界代表一道,见证钢铁洪流、和平之师的庄严时刻。”高煜告诉记者,“当一个个方阵铿锵有力地走过长安街,一组组飞行梯队从头顶呼啸而过时,我的眼眶再次湿润。旗帜上彰显国家荣誉,步伐里激荡英烈忠魂,我为国家的强大而自豪!”

“阅兵场上,徒步方队‘厘米不差’;隧道深处,地铁列车‘秒级准点’。作为一名奋斗在地铁一线的劳模代表,我将用心、用情服务好每一位乘客,让每一次列车准点、每一次乘客微笑,都成为上海地铁奔向下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高煜说。

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人民广场站车站站长熊熊这次是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赴京观礼的。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来到天安门广场两侧固定观礼台,上一次是去年国庆节观摩升旗仪式。

“站在观礼台,目睹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磅礴气象,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祖国的繁荣强盛与坚如磐石的民族团结密不可分。”熊熊表示,这既是一次崇高的礼遇,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将把此刻的震撼与感动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回到工作岗位后继续深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用心用情服务好每一位乘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刘春霞 郭颖 刘晶晶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