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AI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面临哪些挑战?这个心理健康论坛上,专家们这样说
2025-09-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9月6日和9月7日,为期两天第三届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在上海立达学院举办,在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许燕抛砖引玉,提到了AI时代的心理健康新特质与人格塑造,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中小幼学生心理健康的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蔡丹今天也进行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主题分享。在会后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AI的发展,越来越多学生出现了线上社牛,线下社恐的情况。”

■ AI时代,部分学生回避真实社会交往,用现成答案取代思考

蔡丹认为,数字化时代,现在青少年成为数字原住民,学生的很多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比如他们更回避真实的面对面的社会交往,倾向于线上交流。人有情感交流的需求,心理健康有一个重要的保护因素就是同伴交流,一旦缺失了面对面交流,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也会随之产生。

他还分析说,由于AI发展日新月异,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他们不愿深入思考,以前用百度查答案,现在用AI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得答案,用现成的回复替代思考。但这样的变化值得警惕,不利于学生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今年年初DeepSeek等AI技术的发布,增加了家长的不确定性,他们中有的非常焦虑,担心现在孩子学的内容未来没有用武之地。有的家长很反感老师布置的默写作业。此外,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家庭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一些家长也处于焦虑和冲突的状态。”在蔡丹看来,家校社协作共育很有必要。

虽然AI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出了一些挑战,但蔡丹认为,AI技术对心理学的贡献挺大的,比如AI可以辅助传统研究工作做数据采集和分析,加快研究效率。现在也有一些心理陪伴机器人问世,可以通过智能体陪孩子聊天,成为他们的倾诉对象。此外,AI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也可以帮助心理系的学员做快速评估,针对咨询者给出千人千面的量表问卷。

当然,蔡丹认为,学生使用AI属于势不可挡的趋势,但AI幻觉现象严重。也许可以让他们不要抄袭答案,而且是对AI生成的答案做思考,再利用辅助工具核验结果,不要听信一家AI之言,要全方面多参考一些资料。

■ AI也许也会产生人格,防止AI对人类属性过度对齐

在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许燕则提到了人类对AI的善意,她认为,人类要防止过度对齐的风险,AI无需对所有的人类属性都要对齐,人类深知自身所携带的痛苦体验与不良人格,不要将人类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与精神疾病设定给AI。这是碳基生命对硅基生命的善意。

蔡丹认为AI人格的研究很有趣。“未来,也许AI智能体会更加智能。毕竟它是属于人工的智能,不是机器的智能。也许以后AI也会有道德感,胡说八道的时候会脸红、有羞耻感。这些都是我们要密切关注的。”

据了解,作为第三届全球心理健康学术会议中国分会场的独家承办方,上海立达学院既是全球心理健康学术资源落地中国的“桥梁”,更是推动会议高效实施、保障学术交流质量的“核心引擎”。凭借自身在应用心理学领域的专业积累与国际教育合作的突出优势,上海立达学院从会议前期筹备、海内外嘉宾邀约对接,到学术研讨组织、跨文化交流保障,全程统筹协调、精细推进,确保会议兼具专业深度与广泛影响力。同时,学校也将通过承办此次盛会,向世界充分展现自身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实力与担当,推动立达校园成为全球心理学智慧碰撞的“重要阵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