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交易保费43.92亿元,上海打造国际再保险中心
2025-09-0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视频

2023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和上海市市长龚正在陆家嘴论坛上宣布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正式启动。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2024年12月2日开始在临港办公,12月31日拿到营业执照,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正式落户临港新片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9月8日随“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位于临港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

今年1至8月累计交易保费43.92亿元

面朝滴水湖,新大楼景观无敌,交易大厅的交易席位上,已经坐着不少“红马甲”——各大机构的交易人员。

“我和同事轮流来这里上班,我们的交易额会呈现在大屏幕上。”中国人保合约经理王女士告诉记者,这里是一个集中的办理场所,可以跟交易方直接交流,这边还有再保险公司、经纪公司等,可以跟他们直接线下交流,比较方便。

记者获悉,这里目前共有118家机构注册开通交易权限,其中境内机构90家、境外机构28家,覆盖全球13个国家或地区。26家中资、外资再保险专业机构相继入驻临港新片区,其中有21家再保险运营中心、1家再保险分公司和4家经纪公司分支机构,形成了“分入+分出+经纪”的完整业态。交易席位机制引起海外广泛关注和积极接洽,6家境外机构已在登记交易中心设立交易席位,覆盖英国、巴巴多斯、刚果(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以“建设要素集聚、业务集中、交易活跃、规则完善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为重点,打造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

经金融监管总局同意,登记交易中心制定发布2批共计8项业务规则,推进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推出识别全球再保险交易主体的统一代码库,覆盖境内机构845家,境外机构2421家。

使用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再保险数据行业性交互规范,实现公司间标准化合同、账单、摊赔、清结算等凭证的在线生成和双签。中国太保、中国再保、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国寿财险、太平再保险、汉诺威再保险、安盛环球再保险等29家中外资机构共同向行业发出倡议,使用登记交易中心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标准规范。

2025年1至8月,登记交易中心累计交易保费43.92亿元,累计登记分出业务保费945.83亿元、分入业务保费94.91亿元。

我国再保险市场大有可为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介绍说,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通过有效发挥分散保险风险的功能作用,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支持,更是保险机构参与全球保险市场风险分散、拓展承保能力供给的重要方式。

据介绍,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极具潜力,2024年我国直保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2,但再保险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7,相较直保市场来说,我国再保险市场规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服务实体经济、“一带一路”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大有可为。

值得一提的是,再保险交易呈现彼此关联的国内国际网状交易结构,全球缺乏公认的标准,公司间再保险交易凭证、格式不一,都面临手工操作易出错、账务清算成本高等普遍性难题。针对全球市场共性痛点,登记交易中心定位行业基础设施和公共后台,服务再保险活动的公司间市场,目标是降低公司间因为数据、凭证非标导致的人工操作、交易摩擦、数据不对称和结算缓慢等全球性痛点,推动中国市场率先在全球实现数字化、标准化转型,整体降本增效和资信改善,更好实现制度型开放。

登记交易中心通过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支持境内外保险机构以全球网页登录或系统标准接口接入的方式,便利化使用线上交易服务,解决保险机构内部数字化但机构间手工操作等长期痛点,打破“数字烟囱”,降低市场的信息交互成本。

基于行业标准,通过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实现公司间标准化合同、账单、赔付、清结算等凭证的在线生成和双签,解决了保险机构凭证样式不统一、业务系统信息存储不一致、账单数据存在“尾差”等长期痛点,降低市场的清算结算成本。

“现在可以直接办理跨境资金结算和收付,根据入驻机构的反映,原先周期大概需要一周到两周的时间,目前已经可以在几分钟之内甚至是秒级就可以完成。”常明表示。

通过市场的交易行为信用评价功能,逐步引导市场交易主体改善履约情况,提升交易资信,通过登记交易中心交易规则重塑公开、公平、透明的再保险交易生态,着力打造一个资信透明、集中清算、履约有效的再保险示范窗口。如基于统一的交易规则、数据规范,实现机构间交易行为、资信的采集和记录,可反映公司交易效率、履约时效和行为规范,更好地穿透计量风险、强化信息披露,完善数据治理,提升底层资产透明度。

此外,在服务“稳外贸、稳外资”的具体实践中,登记交易中心发挥平台承保能力聚集优势,支持中国企业自带承保能力出海。成立由中国商飞、人保财险、登记交易中心、航联保险经纪等机构共同参与的国产商用飞机海外机队保险服务机制,由中国保险市场提供较为充足的再保险支持,由中国商飞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保险、产业各方优势,形成保险服务、风险管理的全方位深度融合,为中国海外利益提供了新的保障模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