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乘客坐顺风车内被狐獴咬伤多处!异宠伤人怎么办?打“针”真那么疼?
2025-09-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近日,一则“乘客在顺风车内被车主携带的狐獴咬伤多处”的消息引发关注。据当事人描述,乘车途中,车主携带的狐獴突然挣脱笼具扑咬过来,导致其手臂、腿部出现多道伤口。尽管已及时就医,不少人仍对后续健康防护充满困惑。

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留意身边日益增多的“异宠”带来的安全隐患。从家中饲养的仓鼠、刺猬,到旅游区偶遇的松鼠、猴子,这些看似温顺的小动物一旦发起攻击,是否会传播狂犬病?被咬伤后又该如何正确处理?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外科急诊、犬伤门诊负责人王华医师对此给出了专业解答。

异宠伤害事件时有发生

9月8日,上海一名女子发布视频称,9月4日上午9时许,她乘坐嘀嗒出行顺风车时,发现一只野生动物在车主身上活动。不久后,这只动物跳到后排座位,将她的双手和右脚咬伤、撕伤,造成数十处伤口。经了解,咬伤女乘客的动物为狐獴,系车主携带上车。

狐獴,这一因《狮子王》中“丁满”一角被大众熟知的动物,近几年深受年轻群体喜爱,不少人将其作为宠物饲养。

据百度百科介绍,细尾獴别名狐獴、海岛猫鼬、灰沼狸等,脸部呈锥形,口吻短,头部宽阔;眼周、鼻部及耳部均为黑色,且有深色眼斑;耳朵小,通常呈黑色新月形,眼睛大,周围也有黑色环;每只脚上有4个长而弯曲的坚硬爪子。201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无危(LC)”,它具有一定科研价值。值得注意的是,细尾獴是常见蜱虫疾病的宿主,也是狂犬病的载体,可能危害人类与家畜健康。

“最近接诊过不少被野生动物或异宠伤害的患者,有去东北旅游时被松鼠抓伤的,也有在杭州景区被松鼠咬伤的,还有人被家里养的仓鼠、狐狸弄伤。”王华介绍,随着养宠类型愈发多样,异宠伤人案例逐年增多,但大众对这类伤害的处理认知普遍不足,常常陷入“要不要打疫苗”的困惑中。

哪些异宠可能传播狂犬病?

首先要明确的是,狂犬病主要通过温血动物传播,而哺乳动物几乎都属于温血动物范畴。王华解释,除了大家熟知的狗、猫、狐狸、狼等常见传播载体,旅游时遇到的松鼠、猴子,以及近年来受部分人喜爱的土拨鼠、小浣熊、小狐狸等,都可能携带狂犬病毒。“尤其是蝙蝠,属于危害等级最高的传播动物,哪怕只是与蝙蝠有接触,理论上都需要进行暴露处理。”

不过,并非所有哺乳动物咬伤都必须接种疫苗。2023年版国家最新《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中,明确了不同暴露级别的划分及对应应对方式。

其中一级暴露属于最轻微的情况,指皮肤完整时接触到小动物的唾液或排泄物,比如宠物的唾液溅到未破损的手、脸上。这种情况下无需接种疫苗,只需用流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即可。

二级暴露更为常见,当裸露皮肤被动物咬伤后留下咬痕,或被抓伤后有抓痕,即便没有出血,也属于二级暴露。“比如夏天穿短袖时被松鼠抓伤手臂,留下一道红印但没破皮出血,就属于这类情况。”王华强调,二级暴露必须及时处理伤口,且需按要求接种狂犬疫苗。

三级暴露的情况则相对紧急,只要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有出血,无论出血量多少,哪怕只是毛细血管渗血,都判定为三级暴露。此外,被蝙蝠接触、被动物舔舐到破损皮肤或黏膜,也属于三级暴露范畴。这类情况除了接种狂犬疫苗,还需额外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很多人被咬伤后第一反应是慌神,要么直接跑去医院,要么觉得伤口小就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不对。”王华特别强调,伤口应急处理是狂犬病暴露处置的第一步,且至关重要,正确的处理流程能大幅降低病毒感染风险。

当发生暴露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持续冲洗时间不少于15分钟。“这里要注意,不能用洗手液或其他清洁剂替代肥皂水,流动清水最好是常温自来水,避免用热水刺激伤口。”冲洗完毕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签擦干伤口,再用碘伏或医用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随后尽快前往犬伤门诊或急诊科接受进一步处理。

狂犬病疫苗如何选择?

在疫苗接种方面,目前我国主要有“5针法”和“2+1+1”4针法两种接种方案,不少人会纠结该选哪种。医生解释,两种方案的免疫效果没有本质差异,选择哪种主要取决于疫苗生产厂家的工艺要求以及患者的个人情况,并非由“被哪种动物咬伤”决定。

“早期国家推广的是5针法,需在暴露后的第0天、3天、7天、14天、28天各接种1剂疫苗;后来随着疫苗生产技术的进步,‘2+1+1’4针法逐渐普及,即第0天在左右上臂各接种1剂,第7天和第21天再各接种1剂。”王华表示,部分疫苗只能采用5针法,具体需参照疫苗说明书,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建议。

不过,4针法存在一定限制。由于首次需同时接种2剂疫苗,对于过敏体质、有严重基础疾病(如严重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缺陷等)的特殊人群,医生通常不建议选择,避免因身体反应引发其他健康问题。而普通成年人、健康儿童等人群,两种方案均可选择,可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和医生建议灵活决定。

采访中,不少人提到“被仓鼠咬伤后要不要打疫苗”的疑问,王华给出了明确答复:目前尚无仓鼠传播狂犬病的案例报道,被仓鼠咬伤后通常可暂不接种疫苗,但需做好伤口清洗消毒;若被野生老鼠、家鼠咬伤,则必须按要求接种狂犬疫苗。而像小浣熊、小狐狸这类动物,由于属于明确的狂犬病潜在传播载体,一旦被其咬伤或抓伤,无论伤口情况如何,都需严格按照暴露级别进行处置。

网传“接种狂犬病相关针剂,痛到不行”?

近期,网上有视频显示“接种狂犬病相关针剂时,打在指甲缝里特别疼”,引发不少人对疫苗接种的恐惧。王华解释,视频中描述的“疼痛场景”,大概率是针对三级暴露者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过程。

“疫苗产生抗体需要时间,通常要10天到2周才能达到足够对抗病毒的量,这段时间就是‘免疫空白期’。”王华说,三级暴露者伤口较深,病毒侵入风险高,因此需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这是一种外源性抗体,能直接在体内发挥作用,快速阻断病毒扩散,为疫苗产生抗体争取时间。

由于需要将免疫球蛋白精准注射到伤口周围及基底部,确保药物充分覆盖病灶,医生会在伤口附近进行多点注射,有时可能需要在指甲缝、伤口边缘等神经末梢丰富的部位操作,因此会产生较明显的疼痛感。而且,免疫球蛋白的注射剂量需根据患者体重计算,通常在首次就诊时与第一剂狂犬疫苗同时接种,后续只需按疗程完成疫苗接种即可。

随着异宠饲养热潮兴起,专家提醒,饲养异宠前需充分了解其习性和潜在风险,日常接触时做好防护,避免被抓伤或咬伤;带宠物外出时,要遵守公共秩序,避免宠物接触陌生人群。

若不慎被动物伤害,无论动物种类如何,都应先按规范做好伤口应急处理,再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判断暴露级别并制定处置方案,切勿因“觉得伤口小”“动物看起来健康”而忽视,以免延误最佳预防时机。

“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做好预防是应对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王华提醒,正确认识狂犬病传播风险、掌握科学的暴露处置方法,既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安全的保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