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个多月,随团回新疆家乡演出的小穆又见到了妈妈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派记者 郦亮 喀什专电/文、图
当汗祖热古丽•亚森坐了两个半小时的汽车,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赶到喀什大学时,她是那么激动那么自豪。她的12岁的儿子穆海麦提•艾沙江这次参演了上海杂技团的杂技剧《天山雪》。这是小家伙第一次随团回家乡演出。
让巴楚县4个孩子加入《天山雪》的演出,也是沪疆文化交流的一次具体而耀眼的尝试。读小学六年级的穆海麦提•艾沙江是孩子们中年龄最大的,在剧组里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穆”。这个多来提巴格乡第二小学的“小舞王”在县里的海选中脱颖而出,被上海杂技团团长、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梁弘钧一眼相中。今年7月中旬,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家乡,远赴上海,与《天山雪》剧组合训,然后便开始了在上海、陕西和新疆的演出。所以这是汗祖热古丽•亚森时隔一个多月看到自己的儿子。母子俩从来没有分开过这么久。
“妈妈说我长大了,看到我充满自信的样子她很开心。”汗祖热古丽•亚森给刚刚表演完第一幕轮滑动作的儿子一边轻轻地擦着汗,一边用维语说着勉励的话。穆海麦提•艾沙江热情地为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作着转述。小家伙8岁时爸爸因心脏病去世,这4年中母子俩相依为命,这样重逢开心的时刻太难得了。
穆海麦提•艾沙江本来以为这次到上海杂技团是要“学点功夫”的。没想到,导演让他本色演出就好。除了轮滑,小家伙最厉害的就是跳新疆当地有名的麦希来甫舞。于是《天山雪》尾声那场群舞的C位就交给了这些孩子们。这个艺术处理收到了热烈的反响。很多当地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群众说,看到孩子们生机勃勃的舞蹈,他们都想上去跳一个了。
在上海的一个多月中,第一次走出家乡的穆海麦提•艾沙江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他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以后也要学杂技,成为一名杂技演员,当然,首先是从他最熟悉的达瓦孜(高空走钢丝)开始。小家伙把这个愿望告诉了妈妈。汗祖热古丽•亚森眼睛湿润了,她对儿子说,只要保证安全,她会全力支持他学杂技。
这样弥漫沪疆情谊的故事在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此次文化润疆演出中随处可见。《天山雪》这次在喀什开演前,记者又随剧组演员和上海市马戏学校同学组成的慰问演出小分队,走进兵团草湖项目区为职工村民进行慰问演出。这是一个远离市区的新疆最基层的村庄,少数民族群众占了大多数。晚上8点半的演出,村民美合日班•艾合麦提一家三口6点半就来到村口广场占位子,为的就是看一看来自遥远的上海的魔术和杂技。
南疆西部的村庄,即便是晚上七八点,太阳依然灼热。阳光照在村民和演员们的脸上,黑黝黝的,汗涔涔的,气氛燃到了顶点。尤其是那些晚上7点刚刚放学的孩子们,回家放下书包,啃了几口馕,就赶到广场上来了。来自上海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飞越了5500多公里,带来优质的杂技和魔术,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了。
生于1993年的美合日班•艾合麦提告诉记者,虽然已经32岁,但她之前也只在电视上看过魔术和杂技,真正在现场看这是第一次。因为是第一次见,她看得特别细致,好像要把台上的每个瞬间都印到心里。让美合日班•艾合麦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乔雨轩的《艺术杆》。一个女孩子,一人一杆,竟然能变换出如此多的花样,这实在要让美合日班•艾合麦提和孩子们拍手叫好了。
乔雨轩迄今参加文化润疆两次,上一次还是上海市马戏学校的学生,今年已是上海杂技团的演员。她告诉记者,此处海拔超过1000米,这对他们运动型的演员来说是一个考验。但是杂技演员就是这样,看到美合日班•艾合麦提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在台下鼓掌欢呼那份劲头,他们也瞬间也全身充满了气力,把每个动作在小小的舞台上都做到最舒展,最优美。也就在这一刻,乔雨轩说,她再一次感受到了做一个杂技演员真正的价值所在。
这是上海杂技团和上海市马戏学校第三次文化润疆。上海杂技团团长、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梁弘钧也因此带着庞大的演出队伍三赴新疆。他告诉记者,他们持续三年的文化润疆,显然会改变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包括12岁的穆海麦提•艾沙江想学杂技,32岁的美合日班•艾合麦会因为首次看了现实版的杂技而想去拓宽眼界。但是文化润疆从来都是一场“双向奔赴”。
“三年文化润疆就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梁弘钧还记得,2023年第一次接受任务带团来新疆时大家心里的那份好奇新鲜,那份不知所措,甚至于,那份忐忑。这当然源于对这片土地的陌生。三年过去了,现在很多演职人员再来新疆竟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是新疆群众的点燃了他们,是各民族那种融洽的氛围感染了他们。大家每年飞越5500公里远赴新疆,是赴约,也是重逢。在三年中,新疆群众了解了上海的杂技艺术,上海的杂技人也了解了新疆,他们打心底里对一片沃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梁弘钧告诉记者,他原本以为三年文化润疆会画上一个句号,但现在来看,这可能仅仅是一个起点。“我们和新疆文艺单位的合作会越来越多。沪疆两地教学培训,合作演出,人才交流,会变得更为常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派记者 郦亮 喀什专电/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