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高效、绿色,上海口岸这样打造世界级枢纽范本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
9月11日,记者随“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浦东机场和洋山深水港,实地感受这两大口岸在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智能监管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从“货随数据走”的中转流程,到全流程可视化的“智慧旅检”;从海河联运的制度创新,到多元燃料的绿色加注,上海正以制度供给和技术革新双轮驱动,加速构建世界级航运中心。
浦东机场:从货物中转到智能旅检,口岸效率再提速
“这批货物是刚从欧洲航班落地的,下午就能搭乘去东南亚的货机继续出运。”9月11日,在浦东机场第二路库区内,记者跟随作业人员脚步,现场看到一辆铲车正将货物稳稳推进装载通道。后方的“空空中转”系统同步运行中,货物追踪信息实时更新,智慧中控系统对每一票中转货物进行智能比对与路径规划。
“现在是‘中心+现场’联动模式,海关通过数据流整合与系统管控,能对货物实现全流程追踪。”上海海关所属浦东机场海关物控查检二处副处长何冬安介绍,过去国际中转货物往往需人工层层转运、再配载出港,如今已能细化到“分运单为单位”自主匹配出入境航班,打破了传统“整批操作”的路径限制。这一制度也是全国首个分运单级中转试点,意味着货物可按最优路径“货随数据走”,显著提升了运转效率与空域资源利用弹性。
而在货站另一侧,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为一批标注“空路联运”的货物张贴转运标签——它们的目的地并非下一架飞机,而是“卡车”。这是当前航空枢纽向陆路物流延伸的关键补充形态:货物从浦东下机后,经专线陆运送往长三角各城市,覆盖以往航线难以直达的区域,大幅提升了辐射能力与时效性。
这一系列提效动作背后,是上海机场持续推动空港物流数字化转型与口岸营商环境优化的缩影。2024年,浦东机场年货邮吞吐量达到420.6万吨,同比增长11%,首次跃居全球第二。2025年前8个月已达289.4万吨,同比增长6.3%。截至今年8月,浦东机场航线网络已覆盖48个国家和地区的291个航点,其中全货机航点达63个,成为亚太地区连接全球的重要节点。
如果说“货走得快”体现了制度创新与枢纽能级的跃升,那么“人通得快”则是浦东口岸服务智能化的真实写照。
在浦东机场,记者注意到几台离境退税自助机吸引不少外籍旅客排队操作。来自新加坡的游客林先生表示:“机器支持多语言,一站式完成退税,还有工作人员引导,非常方便。”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旅客只需自助拍照发票,在摄像头前展示退税商品,扫码确认后即可完成退税,单人操作仅需不到3分钟,相比传统一个人工窗口对多名旅客的模式大幅提效。目前浦东机场的年退税验核量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
每一台自助机背后,均接入海关旅检指挥系统。摄像头实时回传信息后,值守海关工作人员可在后台调取画面,通过“运控管理中枢”进行远程调度与比对。这套“智慧旅检”系统还集成了打私、卫生检疫、运控三大核心中枢,可实现旅客人像识别、行李追踪、传染病分析等多任务一屏统筹,提升了查验精准度,也减少了旅客等待时间。
“浦东机场口岸作为全国最大的空港口岸,进出境旅客总量一直稳居全国首位。”上海海关所属浦东机场海关旅检处处长夏谦告诉记者,2025年前8个月,浦东机场海关共监管进出境旅客2520.97万人次,同比增长20.73%,单日最高峰值突破12万人次。为保障高峰通关,浦东机场在全国率先推动旅检智能化,每6秒可完成一件托运行李的机检扫描,并与旅客卫生检疫同步开展,一个搭载300名旅客的国际航班,其整体通关时效平均可控制在30分钟以内。
洋山深水港:从海河联运到绿色燃料,制度优势正显现
下午,记者在洋山深水港一、二期堆场区域看到,集装箱堆叠如林,桥吊、龙门吊协同作业,不远处驳船靠泊作业正有序展开。在作业控制平台上,实时显示着货物接卸、转运、查验等流程节点,港区的每一次“起吊”背后,正是监管效能的稳步提升。
“这是我们正在推进的‘联动接卸’作业模式。”上海海关所属洋山海关物流监控四科副科长吴坤飞介绍,当前洋山港已逐步形成以洋山为核心、内河港区为支点的海河联运新体系。以出口货物为例,企业可先在内河港装箱,经驳船运抵洋山港后优先完成海关查验与转关放行;进口货物则在洋山港完成入境手续,再由驳船送往目的港实现“一站式提离”,打破了“多港分割”的传统流程。
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通关效率,也极大缓解了港区陆路疏港压力。据测算,“联动接卸”每个集装箱可节约运输与转关成本约200元,且对腹地地区尤其是长三角中小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今年以来,洋山海关已在多个驳船调运项目中实施“通道式查验”“一次申报、分类处理”等便利化监管举措,实现了从查验场地到通关流程的整体提速。
除了承载超大规模货物吞吐功能,洋山港也正逐步成为绿色低碳航运的重要补给枢纽。记者注意到,在港区燃料罐区内,“LNG”“绿色甲醇”等标识清晰可见。这些保税燃料将通过“船到船”方式直接为国际航行船舶加注,为全球来沪靠泊的远洋巨轮提供多样化、低碳化的能源选择。
吴坤飞介绍,目前洋山港已实现保税超低硫燃料油、液化天然气、生物燃料油、绿色甲醇四类船舶燃料加注功能的同步运营,构建了“储罐+加注+核销+监管”一体化流程。在制度创新方面,海关通过“两仓功能叠加”、储罐性质变更“一对一”指导、绿色甲醇“无纸化审核+实时放行”等监管手段,有效压缩了作业等待时间,提升了能源流转效率。
以保税LNG为例,洋山港已完成全国首票“船到船”保税加注业务,目前年均加注量位列全球前三;国产绿色甲醇也已在此实现首票出口船舶直供,形成从进口仓储到现场加注的完整服务闭环。全流程数字化与智能化监管的背后,是洋山港加快向“绿色能源集散中心”转型的清晰路径。
2024年,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00万标准箱,持续位列全球前列。伴随港口在绿色能效与智能监管上的“双轮驱动”,洋山正加快从物流枢纽迈向制度高地,为上海建设世界级航运中心注入坚实动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