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领衔主旨演讲,2025外滩大会今日开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9月11日上午,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的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开幕,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50位嘉宾参会分享,包括新晋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人类简史系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等全球顶尖学者、产业界人士、青年创业者和科学家,共同探索智能时代的创新路径与商业未来。
作为年度备受瞩目的金融科技盛会,外滩大会以其开放、多元、前瞻性吸引全球目光,被誉为“亚洲三大金融科技盛会”之一。今年大会开幕前夕,美国先锋科技界节—“西南偏南”致信2025外滩大会,称“外滩大会生动展现人与科技之间深刻而富有创意的链接,中国年轻一代展现的蓬勃活力与创造力令人振奋。期待一起让科技从宏大走向具体。”
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
人工智能进入“经验时代”,潜力远超以往
2024年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在开幕式暨主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人类数据红利正逼近极限,人工智能正在进入以持续学习为核心的“经验时代”,潜力将远超以往。
萨顿表示,今天大多数机器学习的目标,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转移到静态、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 AI 上。“我们逐渐达到人类数据的极限,现有的方法不能生成新的知识,不适合持续学习,而持续学习对智能的效用至关重要。”他认为,我们正进入“经验时代”,需要一种新的数据源,由智能体与世界直接交互中生成。
萨顿解释,“经验”指的是观察、行动和奖励,这三种信号在智能体与世界之间来回传递。“知识来自经验,可以从经验中学习。一个智能体的智能程度,取决于它能预测并控制自身输入信号的程度。经验是一切智能的核心与基础。”
面对外界对AI带来偏见、失业甚至人类灭绝的担忧,萨顿认为,这种对人工智能的恐惧被夸大了,并且是被某些从中获利的组织和个人煽动起来的。他以经济社会的运行为例,只有当每个人有不同的目标和能力,经济才能运行得最好。同样,目标不同的智能体,可以通过去中心化的协作实现双赢。“人类最卓越的超能力,就在于比其他任何动物都更擅长协作。人类最伟大的成功在于协作本身——经济、市场与政府都是成功协作的产物,”萨顿表示。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
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的陪伴
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带来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最新思考。他认为,从代码开源变为资源开放是AI时代的革命性变化,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往前走的必需环节,开源模型与闭源模型的选择变成了AI竞争的关键变量。
“202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开源这一沿用软件时代的概念,成为了AI竞争的关键变量,”王坚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开源的含义已经从代码开源Open Source,演进为资源开放Open Resource,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开源”的一大特点,而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往前走的必需环节。
“太空是人类最大的资源,今天绝对不是只把人工智能用在手机上、电脑上,其实人工智能不应该缺失太空。”王坚表示,在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以后,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就会出现第四种卫星,他称之为“计算卫星”。
今年5月14日,之江实验室第一次把12颗卫星同时送上了天,在这12颗卫星组成的星座上,第一次把8B 参数模型放到太空去了。王坚解释,在这12颗卫星到了太空后,能保证只要卫星到达的地方,就可以在太空的任何地方完成对所有数据的处理。王坚说,这个项目被命名为“三体计算星座”。“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的陪伴和AI,这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宇树科技王兴兴:
“现在AI干活还是一片荒漠”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在圆桌论坛发言时表示,“现在AI写文作画,已经比99.99%的人都要做得好。但真正让AI干活,还是一片荒漠。”这是宇树科技宣布IPO计划后,他首次公开现身,畅谈大模型时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王兴兴及他所创立的宇树科技以在机器人领域的惊艳表现而为人所知。据王兴兴透露,在2011年时他曾对AI也非常感兴趣,但当时AI非常冷门,相关的学习资料也较少。“当时我看了几本书,觉得能做得有限,后来就没花太多时间关注。AI确实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王兴兴说,不过好在随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现在终于有机会,让AI与机器人结合,真正落地干活。
实际上,AI与机器人的融合发展正在催生全新的具身智能产业,也就是让机器人拥有AGI能力,能像人一样自主感知、规划和行动。王兴兴认为,当前具身智能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包括高质量数据以及模型算法层面。
“真正让AI落地干活,现在还在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对我个人而言,这个时代是非常激动人心的。”王兴兴说,AI时代非常公平,只要聪明,愿意做事,荒漠中终会长出参天大树。对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年轻一代,他建议“忘记过去的经验,学习当下最新的知识,全力拥抱新时代。”
“人类简史系列”作者瓦尔·赫拉利:
衡量进步不在速度,而在合作力度和共情深度
历史学家、哲学家、“人类简史系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主论坛上压轴演讲,他认为进步不应只以技术进步的速度衡量,而在于人类能否建立合作、信任与共情。
尤瓦尔·赫拉利说:“人工智能与所有以往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触及了社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赫拉利看来,我们面临的人工智能危险在于我们周围悄然发生的改变。科幻小说让我们习惯于担忧“机器人叛乱”,但真正的危险更安静且更令人恐惧——决定权从我们可质询的人类,移交给看不见的算法。
“单有速度,不是进步,”赫拉利认为,实现真正的进步,首先是合作。人类的力量从来不源于孤立,它来自与陌生人,以及外部世界的合作。“如果切断与他人的一切联系,仅仅依靠自己,这不会让你更强。把这个古老的教训带入人工智能时代,意味着建立可验证的全球承诺,而不仅仅看‘谁跑得更快’。”
其次,真正值得担心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为了竞争优势,不顾安全边界地部署技术。他表示,任何真正重塑人类社会的系统,都不应“先上线再治理”。“历史已多次证明,速度和安全可以并存,但前提是我们构建自我修正的机制闭环。一个发达的技术社会,必须有办法及时发现并纠正自身的错误和偏见,这样就能保证快速而安全地运转。”
在讲话的结尾,赫拉利呼吁,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留给人类足够的时间来保存记忆,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感情。“衡量进步,不在于技术的速度,而在于我们之间合作的力度和共情的深度”。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大会有百余名演讲嘉宾是90后甚至00后,仅AI科创赛就吸引近2万名科技爱好者与AI创业者参与,其中00后占比超过一半,最年轻的参赛者为初中生。正如王兴兴所说:“随着大模型的发展,年轻一代的创新创业门槛大幅降低,正迎来最好的时代。”奔赴下一个时代,聚光灯正打向科创领域的年轻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