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饮品是酒不是饮料,卖给未成年人饮用是犯法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曾几何时,微醺饮品成为一种“网红饮品”。各种不同的浓郁果香中带着几分淡淡的酒味,外包装又是高颜值的水果图案与色彩,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然而,来自奉贤区检察院的案例却为公众敲响了警钟:微醺饮品是酒不是饮料,卖给未成年人饮用是犯法的!
案例: 未成年人喝微醺饮品醉了
微醺饮品指酒精度在3%左右的低度预调鸡尾酒,由果汁、糖浆等与朗姆酒等调配而成,口感清甜果香浓郁,旨在营造“将醉未醉”的微醺状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调查后发现,虽然市面上大多数品牌的微醺饮品外包装上都有酒精度3%vol的醒目标识,但主要是以“酒精含量低”为卖点的。事实上,这个度数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还是太高了!
记者从奉贤区检察院了解到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今年3月的一个周末,13岁的小刘与同学小于在便利店里购买了9瓶某品牌低度饮料酒。她们与朋友在游乐场饮用所购酒饮后不久,两人就出现了严重醉酒症状——意识模糊、剧烈呕吐、持续性头晕等。
经现场群众报警,民警立即抵达现场依法处置,将孩子安全转送给家长。据事后了解,小刘二人的醉酒后遗症持续到次日上午。家长到该便利店交涉无果后,向行政监管部门及检察机关投诉违法行为。
收到该线索后,奉贤区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倪莎、检察官助理刘艳及行政机关执法人员赴该经营商户进行了现场调查。
“我当时没觉得那是酒啊,以为就是饮料,所以就给她们结账了。”该店员工辩解道。检察官发现,店内低度饮料酒类确实与其他饮料混放,未归于酒类,店员不仅没有拒绝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更未意识到低度酒作为酒精类饮品对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损害。
记者同样发现,虽然有些线下商超会将微醺饮品单独分区域摆放,但是线上电商平台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会在文末进行简单提示,并不醒目。
调研: 区消保委发布相关提醒
“虽然度数低,但它们也是酒!低度酒未成年人接触风险不容忽视。”倪莎告诉记者,根据2022年6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GB/T17204-2021《饮料酒术语和分类》,酒精度在0.5%vol以上的酒精饮料即属于饮料酒,应当按照酒类法律法规制作和售卖,未成年人不能饮用。
误认低度酒为饮料,是个例还是普遍情况?学校附近的便利店、具有酒类经营权的商超等商铺及其店员,对于这种低度酒饮的认知是否都存在误区?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普通消费者又是如何看待这类饮品的?如果低度酒认识不足,那么未成年人接触风险仍有可能继续发生,因此检察官决定对该情况进行调研。
就这样,依托“未小贤+贤消保”未成年人消费权益保护配合协作机制,奉贤区检察院联合区消保委开展综合调研活动,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开展专项调查。
“您认为度数多少属于酒类饮料?”“您购买饮料酒的主要渠道是什么?”“您认为目前市面上饮料酒包装上的警示提示是否清晰易懂?”……最终,由奉贤区消保委发布的《未成年人低度酒精饮料接触风险调查报告》显示,36.31%的受访者误以为酒精度超3%才算酒类,超四成的商家陈列误导、将低度酒与饮料果汁混放,部分商铺店员对低度酒饮认识不足,甚至违规售卖给未成年人。超半数的受访者认为线上及线下销售渠道对于酒精含量、禁止未成年人饮用、过量饮酒有害健康等提示语不够明显。对于当前市面上低度酒饮的未成年人接触风险,消保委发布了相关提醒。
奉贤区检察院遂函商行政主管机关,督促履行管理职责,完善向未成年人售酒行为的监督管理,避免未成年人身心受损等问题。
收到磋商函后,行政机关高度重视,立即依法开展监督执法并于近日书面回函整改情况。关于违规向未成年人销售饮料酒一案,案发后执法人员对涉事门店及当事人立案调查并要求其停止违规行为、提交书面整改报告,责令其改正并给予行政处罚;对于辖区内中小学周边商户进行执法检查,问题商户均已自行整改,均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张贴“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标识,自觉遵守《不向未成年人售酒承诺书》。
医生: 成年人饮用微醺饮品也要注意
“未成年人饮酒本身虽不构成犯罪,但其影响,远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会在身体、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留下长期隐患。”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陆阳科普道,未成年人的肝脏代谢酒精能力较弱,饮酒容易造成肝细胞损伤,甚至诱发酒精性肝炎。
“酒精会影响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会导致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差。酒精会干扰激素水平,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未成年人,会影响骨骼生长、性发育。”陆阳认为,未成年时自控能力有限,成年后酒精成瘾风险更高,且醉酒后可能出现攻击性、冒险行为,对于个人、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严重的危害。
此外,不光是未成年人,成年人饮用微醺酒也要注意,3度的酒精饮料仍有造成酒驾的可能。“根据我国酒驾认定标准:血液酒精含量≥20mg/100ml,即使是3度的低酒精饮品,若短时间内大量饮用,摄入的酒精总量仍会使血液酒精浓度达到或超过酒驾标准。”陆阳提醒,微醺类酒精饮料,虽然度数低,但也不应把它当普通饮料随便喝,注意这几点很关键:控制饮用量 ,短时间大量饮用同样会导致酒精摄入超标。同时还需注意尽量不要空腹饮用,饮酒后不开车。另外,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未成年人、肝病患者、胃病患者、对酒精敏感人群应避免。
陆阳建议,厂家应做到包装与标识醒目化,使用大号字体和警示色在瓶身标注“未成年人不宜饮用”。在宣传或广告中避免使用“无负担”“饮料”等可能误导未成年人的表述。
奉贤区检察院方面更是提醒所有持酒类经营许可的商家:未成年人酒饮消费的生意绝对不能做!对难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要严守法律红线勿触雷区。
“广大未成年人要坚决对饮料酒说‘不’,饮酒不仅损害身体健康,降低自控力、易诱发违法犯罪,且饮后易陷入被侵害风险。家长及监护人,必须把好家庭监护第一关,应主动教育孩子认知酒精危害,警惕‘网红微醺挑战’等不良诱导内容。”检察官表示,学校及社会要构建协同保护网络,全社会应当树立关心、爱护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如发现未成年人购买酒类或醉酒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或社区民警反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