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从刷屏中解绑,人不能只活在精神浅表层
2025-10-14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日前,作家莫言在山东淄博的一场座谈会上,坦言自己刷短视频也会“上瘾”,常常是心里想着只刷半小时,结果两三个小时倏忽而过。这番来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自白,迅速引发广泛共鸣。

莫言这番话想必让众多“刷友”松了一口气:看,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热衷于刷短视频,我等凡人“荒废”一点时光,也就不用过度自责和愧疚了。无独有偶,作家王朔、导演董润年等名人也曾在公共场合表达过“刷手机停不下来”的经验。名人与大众在这一点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恰恰揭示了短视频作为一种时代性娱乐方式的普遍性。

应该承认,短视频确实能填充现代生活的缝隙。它让通勤路上的无聊、工作间隙的疲惫、睡前片刻的孤独,变得有所依托、能够排解。人生并非时刻都要紧绷着,适度的、无目的的“荒废”,也是松弛神经的必要。从这个角度说,利用碎片时间刷一刷短视频,不失为一种便捷的放松方式。

不过凡事皆需有度。一旦放松变作沉迷,事情就会走向它的反面,需要加以警惕。莫言曾坦诚指出,在刷短视频一两个小时里,“大部分都是比较无聊的东西”,因而只能作为阶段性的放松之用。更有甚者,算法总是投用户所好,不断喂养给我们同质化内容,这不仅耗费光阴,更可能在无形中筑起信息茧房,禁锢我们的认知视野,甚至牵引我们的情绪波动。

人不能长久地活在浅表的精神满足中,被简单的快感牵着鼻子走。简言之,我们既需要即时性的快乐,但也不能排斥深度的愉悦。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自觉,能够主动地从算法的牵引中挣脱出来,去追寻更有深度和质感的内容。正如莫言在自我反思后所强调的,他依然坚持阅读与写作,并从李白、杜甫的诗句中获得独特的感受,而这是任何短视频都无法替代的。

这种自觉恰恰彰显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人类不同于被代码驱动着运行的人工智能,而拥有主导自我意识与生活方向的能力。

在这个短视频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更有必要时常提醒自己:去读书,在系统性的文字中构建思想深度;去思考,在与自我和先贤的对话中保持精神的独立;去行走,在真实的世界里与具体的人与事建立联结。唯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让身体与灵魂,一同被困于方寸屏幕之内。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