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初次邂逅而是又一次重逢,“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
2025-10-18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1912年,在上海福州路的惠福里,来自广州的“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创立了审美书馆,他们以《真相画报》为旗帜,发出中国画革新先声。至此,岭南画派与上海这座城市建立了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113年之后,“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上海如约而至,沪粤两地观众都倍感亲切,因为他们读到了彼此跨越百年的“链接”。此次展览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迄今在上海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广东美术大展,此次展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旅厅、广东省文联指导,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展览汇集过350位从近现代到当代的岭南美术名家代表作品800余件,展览面积超20000平方米,系统梳理并全面呈现广东美术在百年间的革新历程与辉煌成就,也向人们述说岭南艺术发展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渊源。

有专家说,并非岭南与海派的初次邂逅,而是百年文脉的一次重逢。被誉为岭南文化瑰宝的岭南画派,其革新先声恰是在上海这片开放沃土中奏响。当年,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人为什么要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发出中国画革新先声?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翔表示:“19世纪末的上海已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生产场。上海这一现代性场域具有鲜明的混杂性、开放性和流动性,堪称‘新艺术的孵化基地’。”

上海的“海派”就是海纳百川,各地画家云集于此,不同风格和理念在此交织碰撞。而广东画家显然在这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除了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林风眠从上海出发开启艺术求学之路,将西方现代艺术的色彩与构图与中国古典审美深度融合,本次展出的“彩墨画”《青衣仕女》,便是他艺术探索的经典成果;关良在沪时醉心戏曲,常出入戏院揣摩角色神态,甚至亲自学戏,这份痴迷化作《三打白骨精》中的生动笔墨,夸张的脸谱、灵动的姿态,充满戏曲艺术的张力,又具西方表现主义特色;鲁迅在上海发起的“新兴木刻运动”,粤籍青年陈烟桥、黄新波成为中坚,与广州李桦等木刻青年遥相呼应,以艺术为号角奏响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

此次展览以七大主题板块与三大特别专题交织叙事,辅以丰富详实的历史文献与影像资料,构建起多维观展体验。七大主题板块中“勇立潮头——洋画运动在广东”回溯广东作为中国洋画运动策源地的历史贡献;“艺术革命——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深入探讨两大艺术群体的理念碰撞与革新实践;“匕首投枪——新兴木刻运动及漫画”聚焦广东艺术家以艺术为武器的抗争精神;“激情岁月——为人民服务 为时代讴歌”呈现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美术工作者扎根生活的创作热忱;“开放变革——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美术”展现广东美术走向繁荣和多元发展的新时期;“百花争妍——创新创造 再筑高峰”彰显新时代广东美术的多元繁荣;“风起南方——当代艺术实践”则聚焦当下广东艺术的前沿探索。三大特别专题“山月常明——关山月个案研究”“松风三境——黎雄才个案研究”“从广州出发:广州三年展文献展”,从不同维度延伸展览内涵,更以当代视角诠释广东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本次大展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本次大展无论是作品品类还是展出规模,都堪称迄今广东美术展览之最。汇集来自全国20多家美术馆的精品,大部分作品是首次来到上海。期待以展览为纽带,深化长三角与大湾区的艺术合作,激励新一代文艺工作者传承‘其命惟新’的精神,在当代语境中继续探索艺术创新之路,为两大文化盛事增添浓墨重彩的艺术篇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