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高质量发展,全国学术交流会在沪举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 受访者/图
2025年10月18日,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团校主办的“理论研究·实践对话: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高质量发展”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全国学术交流会议(第三届)顺利举行。
本次会议聚焦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系统学习和研究阐释,也是对群团改革十年来青年工作创新实践的深入研究。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青年工作者齐聚一堂,为推动中国特色青年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
□ 深化理论阐释,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提供学理支撑
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始终是最积极、最富创造力的力量。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高质量发展议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进行了系统解读,也为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提供了理论武装与实践路径。
当前青年工作面临“三个时代之问”: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青年易于接受、深入人心的思想武器?如何将宏伟蓝图转化为青年可知可感、愿为乐为的实践行动?如何将时代机遇转化为青年可触可及、成长发展的广阔平台?
围绕这一命题,与会代表认为,一是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用科学理论启迪青年心智,用伟大目标感召青年志向;二是要着力为青年建功立业搭建平台,引导青年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三是持续深化团校改革与建设,在学科建设、课程研发、师资培养、智库建设等方面为青年工作提供支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良驯研究员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用“先锋力量”界定青年,将青年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纳入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出“三个根本性问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根本任务、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政治责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工作主线,“这划定了共青团工作的范围和边界,让团的工作能够聚焦主责主业”;创设“党、团、队育人链条”重要概念,强调共青团在培养接班人中的关键作用;首次明确“党管青年工作”原则,把青年工作提升到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张允熠则从文化基因角度解答了中国青年何以能够担当重任的文化密码。通过对比“诺亚方舟”与“大禹治水”两个神话故事,生动揭示了中西文明的本质差异:西方文明强调在灾难面前逃避和忏悔,而中华文明强调“人定胜天”、依靠自身勇敢和智慧战胜困难。他指出,这种“不信天、不信地、不信神,但却自信、自强、自立”的主体精神,正是支撑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 贯通知行之道,以学术自觉推动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创新
为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本次会议设置“交流·对话”环节,邀请来自党校、团校、高校及青年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跨学科、多维度的深度交流。同期举办的青年学者工作坊则关注新生代学者的创新视野与现实关怀。
在交流对话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展现了宏阔的视野。华东理工大学徐国民教授探讨现代化的共同难题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破解之道,指出现代化进程中“一定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个是动力系统,一个是平衡系统”。通过历史维度的比较分析,他分析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解决了动力问题,但没有解决平衡问题”,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党的领导实现市场领域的动力机制与政治领域的平衡机制有机结合,既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又实现社会长期稳定。
在组织建设与国际传播方面,华东师范大学许瑞芳教授提出要建立贯通式政治培养链,解决“学段衔接不畅、资源分散”等问题;复旦大学金伟教授认为要培养既懂历史文化、又掌握传播技能、兼具理论素养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
技术变革引发的挑战亦引起深度思考,这一议题在交流对话与青年学者工作坊中都得到关注。上海体育大学胡德平教授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技术掩盖价值、虚实关系模糊、隐私侵犯、幻象取代真相四个方面对青年工作提出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推进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在青年工作坊中,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林冬芳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思政教育具有双重效应,指出其在丰富传播主体、创新呈现方式、拓宽传播场景等方面带来积极变革的同时,也存在价值前移弱化引领、信息茧房压缩范围、技术滥用扰乱秩序等风险。
这些理论研究与实践对话导向鲜明、理论创新突出、回应现实关切,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研究的理论自信与学术担当。
□ 筑牢学科根基,以初心使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
“青年学科建设研讨”交流对话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青年工作”“青年人才工作”“党的少年儿童工作”四个学科建设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时代青年学科建设不仅是对青年工作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更是对党的青年工作理论创新的学理化回应。
上海市团校着力推动学科实体化运行,“实”在“系统化谋篇”,推动学科规划战略化绘制;“实”在“机制化赋能”,推动四个学科深耕细作各自特色赛道让学科建设有“发展导向”;“实”在“模式化牵动”,推动“建-权-责-管-评”五维联动管理行动让学科建设有“支撑定向”;“实”在将学科实体化运行与基层需求深度结合,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与成效辐射,进而以自主化学习链、常态化活动场、品牌化特色月等为打磨精品课程、产出科研成果、培养人才队伍、赋能培训班次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本次会议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深入学习,也是对新时代青年工作实践的理论总结。与会专家学者的深入研讨和思想碰撞,为推动青年工作高质量发展、完善中国特色青年工作学科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面向未来,在团市委指导下,上海市团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持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引领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贡献智慧和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