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患者“小”医生相约星期日!这个门诊运行一年效果如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生星
“方医生,我又来了。按照你的建议,这个星期我除了抽血查血常规、炎症标志物,还要复查肠镜了吧?今天能开申请单吧?”“方医生,我最近一段时间好几次便血,是不是需要外科干预一下?”
虽是星期日上午,但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炎症性肠病专病门诊”患者络绎不绝。他们中,大多数患者是三四十岁,个别年轻的甚至刚刚二十出头,但从病程上来看,却都已是“老”病人。因为需要长期稳定的随访治疗,他们大都选择周日来到消化内科方蕾蕾主治医师的冠名门诊“一期一会”。
不仅是炎症性肠病,平时工作/学习忙碌的中青年人、需长期随访的复杂慢性病患者、需家中小辈陪同就诊的老年人,为响应这样一批患者的就医需求,上海十院在保持周六开诊的基础上,自去年10月起增加周日门诊服务,同时陆续推出45个高年资主治医师周末冠名门诊,涵盖内外妇儿、医技、中医等多个学科领域,运行一年来,周日门诊的日均服务患者已超3000人次,成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有力举措。
聚焦“一老一少”就医需求
星期天上午的十院门诊楼,“前列腺疾病特约专病门诊”外候诊的一众老先生和他们的子女颇引人注目。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受前列腺疾病困扰的老年男性日益增多。院方积极应对疾病谱的改变,遴选出前列腺穿刺手术口碑最佳的年轻医生艾麦提阿吉·喀迪尔,于每周日上午开设冠名门诊。
“父亲年纪大了腿脚不好,看病没人陪怎么行?”陪同父亲来就诊的刘先生对院方的贴心安排给予了充分肯定。前列腺疾病病程时间跨度达十多年、二十多年甚至更长,其间需频繁定期随访。除评估排尿状况、复查PSA,有时还需加做磁共振、尿流动力学甚至穿刺等检查。对年事渐高的患者来说,独自就诊显然面临困难与风险,有人陪诊是必选项。为此,院方特意将冠名门诊设在周日,方便小辈陪同老人就医。
除了泌尿外科,院方将周末冠名门诊向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儿科、骨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学科倾斜,重点聚焦“一老一少”的就医需求,让广大患者和家属免于“请假看病”“请假陪诊”的困扰。
节省患者沟通成本
神经内科张敏主治医师的“卒中痴呆特约专病门诊”设在门诊楼最“空”的周日下午,这是因为相关疾病的评估较少需要空腹验血,但诊疗过程需要医生、患者与家属三方深入交互与沟通,她说:“为患者服务的第一步,可能就是把门诊安排在他们合适的时间。”
对于院方设立的这一冠名门诊,带着老父亲来随访阿尔茨海默病的徐先生十分认可:“老人得了这个病很磨人,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带他来随访评估,看看病情有没有加重,要不要调整用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续方,专家门诊好像没有太大的必要,但是普通门诊出诊的医生不固定,每次都要重新讲病情和治疗过程,很费时间和精力。现在好了,冠名门诊可以‘盯’着一个医生看,老人也觉得医生熟悉能够多说上几句,很省心,也更放心。”
院方在决策开设高年资主治医师冠名门诊时,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就是确保医患沟通的顺畅性和疾病诊疗的延续性。首先对全院普通专病门诊的数据作梳理,从中筛选出最受患者欢迎且需长期随访的慢性病专病门诊,在此基础上遴选临床能力与沟通能力双优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再通过“固定人员”“固定时间”的“双固定”方式设立冠名门诊,持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显著提升诊疗效率
不惑之年的周女士两个月前因脚踝骨折接受了内固定手术,本以为刀开好就万事大吉,没想到这只是开始。她既害怕断骨长不好,不太敢活动,另一方面听说恢复期缺少锻炼会导致局部粘连、肌力下降,也不敢拖延,可真要去医院的话,又担心流程复杂耗时得反复请假。进退维谷之际,一位病友告诉她,十院康复科开设了周日一整天的“骨科康复专病门诊”。
康复科唐维桢医生的“骨科康复专病门诊”覆盖周日上下午两个半天,有足够时间完成从面诊到治疗的全流程。在精准评估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治疗,周女士已顺利完成“局部被动活动”与“肌肉等长收缩训练”的早期康复训练,和“主动活动”与“物理治疗”的中期阶段,目前已进入以“负重训练”为主的后期阶段,她对唐医生的用心和贴心连连称赞。
为减少患者往返就诊的次数,院方对康复科等“诊疗一体”的学科作出特别安排,将冠名门诊时间从每次一个半天扩展至全天。如此,上午问诊、做检查,下午便可以开始治疗,对于有相应需要的患者来说,避免多次往返,诊疗效率可显著提升。
周末冠名门诊不只是“前台”出诊的临床医生付出努力,还需放射、检验、超声、核医学科、药剂等医技部门以及信息、设备、后勤保障等“后台”部门的默默坚守。为此,上海十院统筹调度全院资源,实现了周末门诊与工作日门诊的同质化,患者不仅可以问诊、开药,还可以预约、接受各类影像与实验室检查,甚至还能完成门诊与日间手术。
未来,医院还将在诊疗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周末门诊资源配置,使医疗服务供给与患者需求更精准匹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生星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