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2025年的“小芳”,有时代的飒爽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1997年出生的女村支书张桂芳带领全村老人免费旅游的视频,最近在网络上很火,单条视频最高点赞量超过30万,抖音账号“97村长小芳”也拥有将近50万粉丝。从2025年6月中旬至今,她已带村里老人游览了河南省内外6个地方,“十一”假期来到了首都北京,让许多老人实现了多年的梦想。网友们纷纷点赞“小芳”,有人留言“真正把申论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人民中间”。
张桂芳任职的河南鹤壁三家村是典型的“留守村”,村里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张桂芳大学毕业后曾在天津工作了一年,却放弃了在城市发展,返回家乡担任村支书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她成了年轻人里的“逆行者”,在外读书工作的经历,非但没有将她推离过往的生活,反倒成了带领乡亲们走向乡村振兴的底气。
国家九部门曾联合发文《“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倡导大学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这个方案的合理性,不仅因为故乡情结,也在于年轻人更有活力,也更能看见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村子和村里人缺什么、要什么。正如张桂芳除了调解矛盾、服务民生之外,还精准捕捉到乡亲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于是村里有了第一个图书馆、第一个篮球场、第一个公共厕所、第一个电影院……
“能看见”才不至于“被遗忘”,特别是村里的老人们,张桂芳挨家挨户地唠嗑,去探寻那些不易说出的心愿,也只有坐在一条板凳上交心,才能把百姓的心里话唠出来。看见老人们喜欢热闹,她就谋划推出免费助餐活动,让大伙聚在一起吃饭聊天;不少老人说自己一辈子没出远门旅游过,她立刻开启了一场免费带村里老人出游的计划。村子没有被遗忘在时代的洪流里,老人没有被遗忘在乡村振兴的角落中,也难怪老人们一提起“小芳书记”,都笑着说:“这妮儿,真中!”
这一声声“中”里,是张桂芳一点一滴解决村民民生问题所积累的信任。衣食住行中的民生“小事”,实际上都是关系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的大事。带着上百位爷爷奶奶旅游,从管理带队、安全保障、联系景区,这些工作已经超出了村支书的范畴,可群众的“心上事”,成了她的“上心事”,“赢得信任没有捷径,就是把一件件小事做实,让大家看到你的真心。”
不仅“看得见”“做得到”,张桂芳在数字时代也“玩得转”,懂得把流量思维落到实处。2023年通过彩绘把三家村打造成“彩虹村”,曾在短视频平台一夜爆火。“我是村长,挑战带全村老人一起追星,一起免费吃饭、办婚礼”“视频点赞到10万,我们就去北京”,这些新兴语境下的网络表达,引起了网友的诸多共鸣,给村子带来更多关注和资源。
年老地僻并不是落伍于数字时代的理由,相反乡村的淳朴以及村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场景,恰恰是当前的流量热点。乡村振兴需要这种流量思维,通过互联网传播方式打破地域限制,让农村的好东西被更多人看见。张桂芳将老人们积极地推向镜头前,激活了一个个有趣的灵魂,也得到一个个善意的回应。
30年前,李春波一句“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唱出了人们对纯美乡村女孩的无限遐想。而今天“村里的小芳”却勇敢坚韧,以头雁的姿态切切实实带着乡亲们追求幸福。当“留守村”变成了“网红村”,当“97村长小芳”和6位农民阿姨组“女团”吆喝三家村农产品,乡村女性形象不再停留在人们固有的想象中,而真正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5年任期将近,张桂芳也将踏上新的岗位,但给村里留下的活力和印记不会抹除,“小芳村长”的抖音账号留给村里继续运营,祝愿这份流量继续火下去。决胜脱贫攻坚后,乡村振兴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也期待更多“能看见”、有点子、敢去做的“小芳”们,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去谱写更多新时代的乡土悠歌。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