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居民如何参与社区治理?“国际友人”密度最高的新天地社区给出破题思路
2025-10-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面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居民,治理的核心是‘看见差异、尊重多元’。”10月29日,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新天地国际社区“三融”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举行。此次活动由黄浦区委组织部、黄浦区委社会工作部与淮海中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共同主办,活动系统展现了这座“国际友人”密度最高的国际化社区二十余年深耕治理的实践成果。

二十载探索:国际社区的治理基因与成长轨迹

毗邻中共一大会址、脱胎于石库门建筑、背靠上海核心一流商圈的新天地国际社区,天然镌刻着“中外文化交融”的基因。作为上海国际社区治理的微观窗口,其治理版图历经调整后涵盖多个住宅小区,目前居住着约1648人,来源覆盖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人员(含港澳台)占比达10%。

这一群体呈现鲜明的“四高”特征:社会地位高、流动速度高、个性需求高、权利意识高。有居民可能半年在社区居住,下半年便因工作调任至欧洲,这种流动性也催生了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面对独特的治理命题,淮海中路街道用二十余年走出了一条成熟路径:2003年起步阶段的自然发展,2008年进入自觉建设阶段,2021年起系统推进“零距离家园”工程,最终凝练出“生活融入、权利融合、文化融通”的“三融”治理模式。

据淮海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陆晓钧介绍:“新天地国际社区的治理,从来不是‘单向输出服务’,而是‘双向共建生态’。二十年来,我们始终围绕境外居民的‘急难愁盼’与‘参与意愿’做文章,从最初解决‘语言不通、办事不便’的基础问题,到如今搭建‘共商共治、文化共融’的平台,本质是让每一位居民都成为社区的‘主人翁’。”

“三融”落地:构建全维度治理体系

推进会上,街道详解了“三融”治理模式的实体化举措,从生活服务到权利保障,再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治理闭环。

“以前办理居留许可续期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社区里就能搞定咨询和预约。”一位外籍居民的感慨道出了服务升级的实效。此次推进会宣布正式启用“淮海中路街道移民融入服务示范站”,整合出入境、交管、治安等3类14项高频服务,通过“线下咨询+线上预约+远程帮办”的一站式模式,大幅提升境外居民办事效率。

同步发布的《新天地国际社区一本通》则成为生活指南,从水电缴费、就医挂号等日常服务,到涉外政策解读、营商资源对接等专项内容,为中外居民提供全方位指引,帮助海外人群快速适应社区生活。

“让境外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关键要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进会上发布的中英双语版《淮海新天地国际社区住户守则软法指引》,成为治理创新的亮点。这份涵盖标准范本、流程指引与法律依据的文件,以“软法倡导、硬法托底”的方式,推动中外居民共建规范、共调矛盾。

如今,新天地四成小区业委会主任由境外人士担任。依托“翠湖之声”议事平台,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代表与本土居民共同讨论社区事务、化解纠纷,形成了协同治理的生动格局。

文化交流是打破隔阂的最佳纽带。街道依托全市首个聚焦国际社区治理的专项基金——“翠湖基金”,运营“淮爱∞”公益循环商店,落地“红融中外·益治家园”志愿服务项目,培育萌宠、亲子、女性等涉外社群20余个。

从中秋节包月饼、端午裹粽子等传统活动,到“淮海万花筒”国际文化月中的多国游戏体验,社区每年举办数十场文化活动,吸引中外居民深度参与。正如推进会上发布的《淮海新天地国际社区“三融”治理工作指引》所强调的,文化融通让“多元”成为社区最美的底色。

案例直击:一位埃及留学生成为社区里的文化使者

“来中国前,我只知道春节;现在,我能和居民聊端午习俗,也能讲埃及的文化故事。”来自埃及的留学生马晓玫(MAI RAMADAN ABDELTAWAB ABDELHAMID)是社区的“明星志愿者”。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她通过社区国际社工实践基地加入志愿服务,凭借中英双语能力为中外居民搭建沟通桥梁。

在上海国际花展期间,她一边为法国、德国居民提供翻译,一边分享埃及传统花艺特色;在文化交流会上,她展示埃及服饰,解答居民关于“埃及人日常喜好”“传统节日习俗”等问题。“社区从不追问我的不同,而是热情接纳我的文化。”马晓玫说,这种包容让她主动成为文化使者,既把中国真实的生活图景传递给家乡,也把埃及文化带到社区。

让她惊喜的是,社区居民不仅喜欢她的分享,还邀请她参与活动策划。“有阿姨说我们年轻人思维活跃,能给亲子活动出点子。”如今,马晓玫常在“翠湖之声”议事平台提出创意,用年轻人的视角为社区治理注入活力。

治理启示:为国际社区提供“淮海方案”

“面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居民,治理的核心是‘看见差异、尊重多元’。”新天地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周利群深耕社区治理多年,见证了海外居民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参与治理”的转变。

她记得,一位德国留学生志愿者曾为社区里的“萌宠童趣角”提供建议,结合本国宠物管理经验提出“宠物友好角”设计方案;一对从事建筑行业的外籍夫妇,虽因工作繁忙流动性强,却总会抽空参与社区空间改造讨论。“他们的专业视角帮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周利群说。

为了适配海外居民的需求,社区活动不仅兼顾中西文化,更注重灵活度。“我们会提前线上征集时间,用双语发布活动信息,让忙碌的外籍居民也能参与。”在她看来,“三融”模式的本质是双向奔赴:“我们提供融入的土壤,他们带来创新的种子,社区才能长成‘近悦远来’的模样。”

此次推进会的举办,既是对新天地国际社区治理经验的总结,更标志着“三融”模式从实践走向可复制的范本。从“移民融入服务示范站”的便民举措,到“软法指引”的制度创新,再到文化社群的活力培育,这套治理方法论精准回应了国际社区的核心需求,也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完善治理体系,贡献更多破题思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