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叫了31年“空嫂”,为何今天有人不适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佳杰
最近,春秋航空招聘“空嫂”引发热议。舆论产生分歧,有人点赞这是给已婚女性机会,有人质疑这是变相歧视女性。有意思的是,同样的称呼在31年前却广受赞美。
1994年,上海航空公司从下岗纺织女工中招聘“空嫂”,5万多人应聘,最后筛选出65人去竞争18个空乘岗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企改革的关键时期,而上海也在经历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对于曾为上海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纺织女工来说,她们中的大多数不得不面临下岗,人生剧变近在眼前。55万人,18个岗位——杯水车薪——然而,社会上一片叫好,因为它激发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信心,让阵痛中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同时,这一举动打破了航空公司招收“空姐”的惯例,已婚已育的女性也可以和年轻女孩一起自信地走进高空机舱,展示她们成熟而有亲和力的风范,为社会带来了观念的更新,体现了打破陈规的改革勇气。一声“空嫂”是尊称,在那个年代带着温馨的味道。
31年后的今天,同样是招聘“空嫂”,舆论却有分歧,是什么变了?是同一把尺子量出了不同的结果吗?
答案是:时代变了,我们衡量事物的“尺子”也换了。
1994年的那把尺子名叫“解决问题”。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下岗再就业”是最严峻的社会课题。谁能为下岗工人开辟出一条新路,谁就能赢得掌声。一个“嫂”字,寄托着无数家庭对糊口谋衣最务实的期待。在这把“解决问题”的尺子下,“空嫂”一词非但没有不妥,反而因其亲切和精准,成为一段佳话。
2025年的这把尺子名叫“拒绝标签”。今天,我们面对的议题已不再是下岗工人的群体性安置,而是独立个体如何更好地发展,如何不被有色眼镜打量。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将个人能力与某种身份标签绑定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
过去的“空姐”,某种程度上是青春饭的代名词。今天的“空嫂”,看似打破了年龄限制,却又把女性框进了“年龄”的新模子里,并形成一种新的身份标签。人们本能地抗拒:为什么一个职业机会要和“嫂”这个身份绑定?为什么个人的职业价值和工作能力要被年龄来划分?
这并非当代人矫情,也不是要否定当年的务实精神,而是社会发展后在观念上新的震荡。
所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就业环境?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让“空嫂”和“空姐”都成为历史,让“空中乘务员”回归它的本质。
评价一个乘务员,应该看她的专业能力、应急水平、服务意识,而不是她的年龄、婚育状况或者外貌。她可以刚满二十,也可以年过四十;可以是新手妈妈,也可以是单身人士。重要的是,她能不能在关键时刻保障乘客安全,能不能在工作中提供专业服务。
31年前,“空嫂”的出现是雪中送炭,解决的是生存问题;31年后,“空嫂”的争议是投石问路,探讨的是如何让人们给予彼此更多的尊严。
这场争议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告诉我们: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旧尺子量不出新高度。
当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为某个特定群体设置特殊通道,当招聘启事上只需要列出专业要求,那才是真正公平的开始。
毕竟,好的就业环境,不该有“嫂”还是“姐”的区分,只该有“行”还是“不行”的标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佳杰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