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原创开始,“上海智造”影响力上升
2025-10-3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为时一年的研究显示,上海医疗设备中,国产品牌正在崛起。作为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重要分论坛之一,10月29日-31日正在上海举办的2025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上,一份《2025医疗设备品牌影响力榜单(上海地区)》发布。

医疗设备影响力榜单国产首超四成

据介绍,本次品牌影响力评价工作历时12个月,由医院管理专家、行业资深人士与企业代表组成的研究团队,结合医疗设备行业特点,构建了医疗设备品牌影响力评价体系,从产品业绩、售后服务及产品声誉三个维度开展综合评价,确保了榜单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2025年榜单结果的发布,三大亮点彰显上海医疗科技创新生态与实力成果。一是体现了上海的国际化海纳百川精神。今年的榜单覆盖20类产品线、105家企业、159个品牌,不仅包括许多的国产品牌,还包括了更多注册在上海的跨国公司的品牌,上海凭借“64位两院院士+35家三甲医院”硬核资源与政策高地,将重点攻克高端医学影像、手术机器人及AI医疗器械三大赛道,打造全球高端医疗装备“上海标准”。

二是国产品牌崛起正在加速替代。国产品牌在20条产品线中拿下43.5%的榜首席位,前两名的国产品牌所占比例超过30%,创历史新高。联影医疗在CT、MR、核医学成像设备领域实现“三连冠”,综合排名超越国际巨头。迈瑞医疗在生命支持设备领域持续领跑,监护仪等品类国产占有率突破50%。联影、迈瑞等“上海智造”全线领跑,标志着上海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从“并跑”进入“局部领跑”新阶段。

三是国产品牌平均影响力指数上升幅度明显大于进口。从2024年的平均影响力40.3提升到了2025年的44.1,约有10%的提升,而与同期两年均入选的100个进口品牌的从2024年的平均影响力45.9提升到2025年的46.9,增幅仅约2.5%。国产品牌影响力与进口品牌的差距正在收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装备与技术研究院院长殷善开指出:“榜单不仅是荣誉榜,更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国产设备从低端仿制走向高端原创。未来需在产学研医深度融合上下功夫,推动更多‘上海创新’走向世界。”

联影医疗集团的代表透露,2024年公司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5%,全球装机量突破2万台。“上海的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让我们有信心在下一代光子计数CT、诊疗一体化机器人领域持续引领创新。”

该榜单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装备与技术研究院连续三年打造,标志着上海在推动医疗设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创新高地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未来还将打造长三角医疗创新共同体,联合苏浙皖医疗机构,探索形成基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影响力排行榜,同时,积极探索赛道拓展,新增机器人手术系统、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前沿领域,覆盖诊疗全流程。

推动自主创新支持原创成果

在这一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办的研讨会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以来,上海推出了一批政策举措,出台了《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构建了全链条支撑体系。围绕合成生物学、细胞与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脑机接口等前沿赛道出台专项行动方案,抢抓发展新机遇。积极推行改革创新举措,积极承接国家的改革试点任务,包括稳步推进境内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并积极推动外商投资基因诊断与治疗业务的有序放开。未来,上海将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大力度推进开放合作,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开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美好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指出,创新是我国生物医药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深度调整、谋求新定位的一个重要内核。“出海”是我国生物医药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深度重塑、寻求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生物医药科技转化也大幅提升,产业升级不断加快,本土药企的创新力量正在快速崛起。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正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关键底层技术还落后于国外。在此情形下,需要通盘考虑,一手要找准差距补“短板”,一手要巩固优势铸“长板”,厚植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土壤,推动自主创新,支持原创成果。

会上还举办了2025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颁奖仪式。据悉,自2023年创设以来,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始终关注生物医药未来新赛道,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加生物医药的全球样板。今年大赛以上海科学家原创发现的 HCAR1新靶点为赛题,吸引到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全国23个省区市共有340人组成118个团队参赛,累计筛选出分子6944个。同时,大赛邀请国内外产学研界的30余名权威专家和高水平研究机构进行严格评审和科学验证。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分别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河北医科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优胜奖来自相关高校、医院和企业团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