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日军最怕的军队”是什么样的?这本新书给出答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吴恺/图
“一支日军最怕的军队”究竟是什么样的?答案可以在10月30日首发的《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新四军档案史料选编》中找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上海一批红色主题图书的出版,让今人对那些烽火硝烟的英勇岁月有了新的理解。

作为上海市档案馆“新四军与上海”档案史料研究项目成果之一,《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新四军档案史料选编》用多重证据链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历史,还原上海人民对抗日战争的有力支援和凝聚其中的伟大抗战精神。
记者了解到,史料可分为三类: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关于新四军与上海的回忆,敌伪档案中关于新四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活动的记录,外国记者关于新四军的相关报道(《新四军》《我所知道的新四军》《叶项两将军访问记》《一支日军最怕的军队》《记叶挺将军》)。书中有不少目前较为罕见的珍贵史料,包括有关新四军各部队、“连柏生部队”和“吕炳奎部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活动的记录等。

《一支日军最怕的军队》等文章出自美国记者贝尔登之手。1938年11月,贝尔登跟随上海民众慰劳团,前往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和根据地采访,采写有关新四军将领、战斗与训练、纪律与生活等题材的报道。“皖南事变”后,上海远东书店将贝尔登及其他外国记者有关新四军的报道结集成册,于1941年3月出版。据贝尔登后来自述,这次采访解开了他心中萦绕的疑惑,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到底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推出的这本新书系统整理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新四军史料。“受限于当年残酷的战争环境,新四军在上海活动的有关档案史料大多无法系统完整地保存至今。研究人员梳理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相关主题各门类各载体档案,通过认真筛选、比对和考证,甄选出近千件相关开放档案,其中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约200件,以此为主体,形成了约20万字书稿。”上海市档案馆史料编研部副主任魏松岩介绍。
在当年抗美援朝志愿军中,有数千名来自上海浦东的战士,他们中有400多人为了和平而英勇牺牲。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抗美援朝中的浦东人和事》一书在浦东祝桥首发。

《抗美援朝中的浦东人和事》由中共浦东新区委员会党史办公室联合浦东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浦东新区文史学会编纂出版。新书自选题策划至汇编出版历时一年余,其间面向社会公众征稿,编撰团队还多次前往实地采访抗美援朝亲历者及其后代,至档案馆、志愿军文献馆、烈士陵园等处查阅档案史料,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全书共收录55篇文章,16余万字,分为“英雄儿女”“前线纪事”“战地琐忆”“辉煌永续”四个篇章,浓缩了数千名奔赴前线、400名壮烈牺牲的浦东热血儿女英雄群像,留存了浦东人民在这场正义之战、立国之战中积淀下来的珍贵集体记忆。

在新书发布现场,那些互动的细节令人动容。志愿军老战士顾祖恩向上海志愿军文献馆捐献了其哥哥顾森源的烈士证,志愿军后代张传榜则捐赠了老兵头骨里的弹片。已是耄耋之年的老战士顾祖恩可谓是满门忠烈。他和哥哥都参加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结果哥哥为了正义的事业献出了生命。
70多年过去了,顾祖恩还时常会想起哥哥,在他的脑子里,哥哥永远是那么年轻与热血。在感念之余,顾祖恩提笔给哥哥写了一封跨越时空的信。开头第一句就让读者落了泪:“哥,你在战场分别时的托付,我完成了。咱们当年拼命守护的家——伟大的祖国,现在真的太平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吴恺/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