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甜蜜承诺变成消费陷阱,全市首例婚介服务领域支持起诉案的背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婚介公司安排的相亲对象始终约不出来,想要退款却遭到拒绝,公司早已闭店停业、恶意注销,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介入依旧协商无果,怎么办?这是全市首例婚介服务领域支持起诉案,看检察机关如何高质效办理,其背后更是静安区民事行政案件评查机制运行十周年交出的“成绩单”。
全市首例婚介服务领域支持起诉案
想要“脱单”的小林与静安区某婚介公司签订婚姻介绍服务合同,约定由婚介公司为小林提供单次约见服务,服务次数为4人,服务费用近人民币9万元,合同有效期4个月。
半个月后,“情感导师”潘老师和丽老师联系上小林,为她推送了两位男性好友。资料上的他们相貌端正、年收入可观,仿佛是不错的交往对象。通过婚介公司搭上线后,小林尝试“屏幕外的社交”,但都被对方以“有事”“不方便”为由拒绝。
于是,小林找到“情感导师”咨询,但公司方所谓的沟通和撮合却石沉大海。万般无奈下,小林提出退款,她认为婚介公司并没有依承诺履行“跟踪”和“撮合”义务,但公司以合同约定“甲方(征婚者)如因自身因素要求终止婚姻介绍服务,则乙方(婚姻介绍服务机构)不予退款”为由拒绝退款。
小林投诉至静安区消保委,要求婚介公司退还全部服务费用。区消保委受理小林投诉后,第一时间联系该婚介公司法定代表人赵某某,对小林反映情况进行初步核实。然而走访过程中,区消保委工作人员发现,该公司经营门店竟已闭店停业。区消保委多次联系赵某某协商,却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静安区检察院、区市场局、区消保委联合签署的《关于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支持起诉、公益诉讼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该支持起诉线索被区消保委移送至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区消保委申请检察院介入,支持消费者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增强消费者维权的能力和信心。
今年2月,静安区法院在收到小林的民事起诉状和区检察院出具的支持起诉意见书后,依法立案,公开开庭审理,区消保委派员旁听庭审。经检法联合调解,小林与赵某某当场达成调解协议,约定赵某某向小林退还部分合同价款。
十年来共评查2100余件民事行政诉讼案件
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政法委近日联合静安区检察院、区法学会发布了《静安区民事行政案件评查机制运行十周年白皮书》,举行“党委政法委监督与检察监督的融合路径与机制创新”研讨会,探索监督融合路径。
《白皮书》显示,2015年以来,在静安区委政法委统筹协调、区人民法院协同支持下,区检察院聚焦民生重点,推动建立“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检察院法律监督”联动机制,构建“自查自纠+集中评查+联席会议+监督反馈”工作闭环,围绕立案登记制、执行案款清理、民事行政非诉执行及“回头看”等主题开展专项评查,10年以来共评查2100余件民事行政诉讼案件,实现“个案监督”向“类案监督”“事后监督”向“过程监管”“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转变。同时,区检察院拓宽案件评查类型,从立案监督延伸至执行领域,形成全流程监督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构建的“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检察院法律监督”联动机制,不仅为民事行政案件评查提供了制度支撑,也为深化监督职能融入区域治理大局、精准对接权益保障、助推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合力打造办案规范化“静安方案”奠定基础。
静安区委政法委政法工作室主任王锋表示,静安区委政法委始终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能定位,自2015年起,联合区检察院连续十年开展民事行政诉讼案件专项评查,区委政法委突出“牵头抓总”,引领政法单位规范履职;强化“统筹协调”,化解群众急难愁盼治理难题;深化“督办落实”,建立闭环管理机制确保问题整改。十年实践有效提升执法司法质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筑牢法治保障,后续将持续创新监督机制,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