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千年:风沙吹不尽的文明交融史
2025-11-02 生活

游客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拍摄满月。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文  新华社/

大漠孤烟,驼铃悠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敦煌如一颗被戈壁与雪山环抱的明珠,从“华戎所交一都会”的喧嚷,到莫高窟岩壁上回荡数百年的诵经声,它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文化的执着。这里曾是丝路的咽喉,东西方文明在此碰撞交融;这里曾是绿洲上的“都会”,在荒漠间织就繁华;这里更孕育了伟大的文明和艺术,在漫天风沙的岩壁上顽强地生根发芽。回溯敦煌的光辉岁月,便是触摸一段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史。

丝路纵横:

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最西端,西与库木塔格沙漠接壤,北面为戈壁,南面是绵延的祁连山脉。考古显示,4000多年前这一带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允姓之戎,居于瓜州。”有学者认为,这里的“瓜州”可能就是敦煌。

既名瓜州,顾名思义,敦煌以产瓜闻名。你或许会奇怪:敦煌的气候极度干旱,周边均为荒漠,它怎么会盛产瓜果呢?这就跟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了。

自敦煌以西,包括今中国新疆及中亚的广袤地区,中国古人统称为“西域”。西域遍布崇山峻岭、沙漠戈壁,人类难以生存。但在山谷与荒漠之中点缀着一片片绿洲,由此吸引人群聚居,逐渐形成农耕聚落。我们熟悉的楼兰、尼雅、吐鲁番等都属于绿洲文明,敦煌亦如是。而且从地理位置看,它正处在一连串绿洲文明的最东边,与中原文明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

不过,敦煌真正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还要到汉代。

汉元光六年,即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发起了一系列打击匈奴的战役,汉朝势力不断向西延伸,将匈奴人越推越远。公元前121年,汉武帝设置酒泉、武威二郡,十年后又增设张掖、敦煌二郡,标志着汉朝完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人被驱逐到阳关和玉门关之外。敦煌郡也因此成为汉王朝的西大门。

现在问题来了,敦煌为何叫“敦煌”?

《汉书》给出的解释是:“敦,大也;煌,盛也。”就是说,汉武帝命名敦煌郡,是取其盛大辉煌之意。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考古材料大量涌现,学者对太史公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敦煌”本非汉语,而是对其他语言的音译。具体是哪一种语言呢?学者提出了藏语、羌语、吐火罗语等意见,至今没有共识。

其实无论“敦煌”一词源自何处,都折射出它作为丝绸之路上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唯其如此,东西方文明才能于此交错相会,成就其盛大辉煌。

西汉的丝绸之路一般从长安或洛阳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接着向西出阳关和玉门关,沿库木塔格沙漠边缘两侧分为南北两道。其中,南道从敦煌经楼兰、于阗等地,攀越葱岭(即帕米尔高原)抵达今天的伊朗,最远可到大秦(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沿岸;北道从敦煌经吐鲁番、喀什等地,攀越葱岭,同样可抵大秦。汉代之后,人们又开辟出一条更为偏北的道路,从而形成三条路线。但万变不离其宗,条条丝路都要经过敦煌。

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中原的丝织品、麻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先进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向欧亚大陆西端输出,与之相应地,葡萄、石榴、橄榄、琉璃、呢绒等域外事物也陆续传入中国。而敦煌,正在两股潮流的交汇处,输出也好输入也罢,都绕不开它。这样的地方,不繁荣就奇怪了。

在音乐舞蹈诗《我的梦》中,演员表演敦煌主题舞蹈《相印》。

乱世桃源:

西北腹地的繁华旧梦

自汉武帝设郡,汉王朝长期在敦煌屯田,并持续移民,带来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济模式。至西汉末年,敦煌下辖六县,人口达3.8万。这个规模今天来看平平无奇,但在古代,已然称得上都会了。要知道,直到中世纪中期,欧洲大多数城市的人口也才几千人,远远不及敦煌。而敦煌的繁荣富足,是在一片小小的绿洲上创造的。古人的智慧与能力可见一斑。

当然,这也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东汉末年,天下板荡;三国到魏晋时期,中原更是战乱不止。敦煌则因地处西北腹地,未被战火殃及,保持着难得的安宁。一时间,中原人士纷纷移居,把敦煌当作躲避乱世的桃花源。其中不乏硕学名儒,如史书上有记载的宋纤、郭瑀、祁嘉等。据《晋书·祁嘉传》,祁嘉原为中原人士,少年清贫,但十分好学。二十多岁到敦煌游学,精研经史,终成一代大儒。后祁嘉招收学生,传授儒学,从者两千余人。

你能想象吗?两千多年前,在远离洛阳、长安等儒学中心的西北边陲,一位学究领着数千学子,弦歌不辍、吟诵不绝,于乱世中传承着中华文明。

公元400年,李暠定都敦煌,创建西凉政权。作为汉代飞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代孙,李暠深受儒学熏陶,他兴办教育、礼贤下士,吸引了教育家刘昞,历史地理学家阚骃、宋繇等人。李暠本人也富有文采,有《述志赋》《槐树赋》等作品。在其治下,敦煌的文化走向又一个高峰。

李暠逝世后,西凉陷入衰落和内乱,终被北凉攻灭。李暠在荒漠间打造的一方“儒学绿洲”,也如落花流水一般凋零。然而敦煌并未就此沉沦。

莫高窟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修行之地:

莫高窟的千年营造

西凉政权建立前34年,即公元366年,一位法号乐僔的中原行脚僧云游至敦煌。他见城东南地势开阔,且河流淙淙,便信步登上河畔一处高地,面对三危山参禅入定。待其睁眼远眺,忽见三危山上金光万道,恍若有千佛化现而出。乐僔认定这是自己虔诚修行所得的感应,于是决意在敦煌落脚。他请来工匠,在河西岸的岩壁上开凿石窟,用于坐禅修行。不久,僧人法良慕名而来,在乐僔的石窟旁另凿一座。此后,越来越多的修行人来开凿石窟,蔚为风潮,至唐代已有1000多座石窟。此地被称作莫高窟,也叫千佛洞。

有意思的是,莫高窟的名称和形制,再一次凸显出敦煌作为丝路重镇,交融了多元文化的样貌。

关于“莫高”二字的出处,一种说法是最先开凿石窟的乐僔,道行特别高,后来者都比不上,所以叫莫高窟。另一种说法是,莫高窟所在的鸣沙山,海拔比敦煌城高300米,附近没有比它更高的了,莫高窟名副其实。还有学者认为,“莫高”是梵语“解脱”一词的音译。考虑到佛教及石窟修行皆起源于印度,这种见解不无道理。

那么就要说到石窟的渊源了——它的确来自古代印度。你可能要问:僧侣不是住在寺院里吗,为什么还要开凿石窟?那是因为寺院为传播教义、吸引信众,多建在都会,地处闹市,遂难得安宁。即便建在郊野,也免不了信徒、香客造访,照样无法清静。因此一些僧人干脆隐入深山,在山崖上凿窟居住。佛教是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石窟修行这种形制也随之而来。

不只敦煌,我国许多地方都有石窟,如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它们离市区并不遥远,大多是步行能够到达的距离。一方面确保修行者有安静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便于物资供给。

石窟修行不是容易的事。以莫高窟现存最早开凿的第268窟为例,主窟为一条宽约1米的过道,两侧各开4间小禅室,每间仅能容纳一人。坐在里面,除了打坐参禅,什么都干不了。由于早期佛教反对偶像崇拜,第268窟原先没有塑像和壁画,后来观念变化,“观像”成为修行的一种方式,才逐步增添。而之后开凿的石窟,因预作规划,塑像和壁画的规模、技艺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乐僔和尚初建,历经十六国、隋、唐等十多个朝代,一代代修行人于此营造石窟,坐禅修行。莫高窟蔚为壮观,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与艺术的重镇。时至今日,莫高窟尚存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及2415尊彩塑,构成今日“敦煌学”的雄厚家底。

莫高窟窟区。

盛极而衰:

黄沙掩卷不见天日

公元755年,骤然爆发的安史之乱将盛世大唐拽入衰乱的深渊。由于将大量军力、资源从西北抽调至中原,镇压叛乱,唐朝对西域的控制愈发力不从心。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趁机伸展势力,逐步占领了河西走廊。公元848年,敦煌人张议潮利用吐蕃内乱,率众起义,河西走廊重回唐朝怀抱。

吐蕃统治者和张氏家族都崇佛,因此这百年间虽有战火,却并未摧折佛教,反而给敦煌艺术汇入了新鲜元素。比如第159窟、第231窟中,展现了吐蕃赞普聆听佛法的场景。第156窟、第196窟里,则出现了张氏家族成员的形象。

此后敦煌又历经西夏、元朝等统治,延续了繁荣富足的局面。尤其元代,因蒙古四大汗国中有三个都要通过敦煌与中原联络,因而元朝朝廷对敦煌非常重视,极力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提倡佛学。马可·波罗途经敦煌时,见到了商旅繁闹、寺庙林立的景象,足见敦煌之兴盛繁荣。

然而,明代中叶国力衰退,连河西走廊都难以保全了。明嘉靖帝下令放弃包括敦煌在内的嘉峪关以西地区,并封闭嘉峪关,只求自守。敦煌至此衰落。清代虽然对敦煌加以治理,还从内地迁移人口加以充实,无奈此时丝绸之路也早已湮没,敦煌失去了“当西域之冲”的地理位置,也不再有东西方物质文明的交汇融合,不可能重现当日的辉煌了。

其实从艺术史的角度看,敦煌艺术进入停滞期的日子恐怕更早。

进入元代,敦煌艺术的发展脚步已经大大延缓了。现存元代石窟只有十来个,而且很难称作精品。这可能是因为元代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而相比营建石窟,藏传佛教更热衷修建寺院。及至明代,敦煌艺术更是跌入“空窗期”——几乎没有修行人来开凿新石窟了,造像和壁画活动随之停滞。清代仅仅对莫高窟做了一些维护、修复工作,由于匠人星散、传承中断,已没有能力再进行创造了。因此,学术界一般将敦煌艺术的句号画在元代。

清代中叶以降,莫高窟进入无人关心、无人过问、无人管理的“三无”状态。石窟任由风吹沙打,不少洞窟被沙土掩埋,不见天日。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文 新华社/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