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载守护特殊的孩子,她们荣获2025年度“上海好人”
2025-11-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 受访者/图

2025年度“上海好人”名单近日发布,全市仅30个案例获此殊荣,上海体育大学是其中唯一的一所有2个案例入选的高校。这份荣誉背后,是两位教授和一代代学生志愿者用数十载的光阴默默守护、接力奉献的动人故事。

  温柔靠近,耐心等待,坚定守候  

丹姆在给孩子们做舞蹈治疗

2016年4月2日,世界孤独症日。上海体育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导师马古兰丹姆带着学校“舞动心灵”舞蹈治疗团队里的几名学生志愿者,第一次走进上海彩虹雨儿童智能训练中心。她最初是为了完成博士论文,也因自己刚获得美国舞蹈治疗协会认证,想将所学付诸实践。

但推开教室门的那一刻,她愣住了,十几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在房间里奔跑、尖叫、跳跃,有的蜷缩在角落,有的突然冲出门又折返,几乎无人回应呼唤。没有眼神交流,没有语言互动,只有混乱与沉默交织的孤独世界。

那是她与孤独症儿童真正相遇的起点。面对失控的场面,预设的课程计划被打乱。情急之下,她打开提前准备好的儿歌,牵起身边孩子的手,轻轻舞动起来。音乐响起,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慢慢停下脚步,有人开始模仿她的动作,有人拉住同伴的手。一圈、两圈,教室渐渐安静下来。那一刻,丹姆意识到:舞蹈或许能打开一扇门,一扇通往连接、表达与信任的门。

从此,每周两次,无论刮风下雨,她和学生们都会乘一个多小时地铁来到这里,风雨无阻地为这群“星星的孩子”带来公益舞蹈治疗课。九年来,课堂逐渐形成了独特而温暖的节奏,围成圆圈,用“镜像”技法彼此模仿;让进步显著的孩子站到中央领舞,其他人鼓掌鼓励;完成任务后给予表扬。

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对孤独症儿童而言却是跨越性的突破。最初连指令都听不懂的孩子,如今能准确分辨左与右,能默契配合集体舞动,甚至在老师缺席时能自发组织上课,点名、放音乐、带领练习,一气呵成。在教室外的家长们看到这些场景时都眼含热泪:“这在过去,我们连想都不敢想。”

变化藏在细微处。有个叫东东(化名)的孩子,整整五年都只坐在教室门外,默默听着里面的音乐,却始终不肯进门。丹姆从不催促,只是每次路过时对他微笑。直到第五年的一天,他突然冲进教室,扑进那个早已为他留了位置的圆圈里。“东东,你终于肯进来啦,我们等你五年了!”她声音哽咽。还有一次汇报演出,平时几乎没办法连贯表达的孩子竟可以担任主持人,完成整场活动的主持,他的母亲激动地说:“这简直是奇迹。”

孩子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每年7月8日,是丹姆的生日,孩子和家长们都会在彩虹雨为她庆生。家长们带来亲手做的饭菜,孩子们送上画作、贺卡或手工礼物。有的画她跳舞的样子,题名“女神”;有的歪歪扭扭写下“丹姆老师,我爱你”。这些礼物,她一件都没舍得丢,堆满了家中的书柜。在孩子们心中,她不只是老师,更是可以信赖的人。

九年里,有40多名孩子长期参与课程,加上各类工作坊和公益活动,团队服务人数超过百人。他们从八九岁的孩童长成十八九岁的青年,身高超过了老师,力气大到要家长提醒“别推丹姆老师”。可丹姆总觉得他们还是孩子,单纯、真诚、眼里有光。但她也忧心忡忡,当父母老去,这些“星星的孩子”该何去何从?

上海体育大学已开设舞蹈治疗微专业,丹姆是负责人。“靠我一个人走不远,但如果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就能把这份光传递下去。”她说,孤独症越早干预效果越好,未来希望能覆盖更多的孩子,让舞蹈治疗成为更多家庭的希望。博士论文早已完成,但她却从未离开,因为已经无法割舍。“只要还有一个孩子需要我,我就会继续教下去。”

九年,800多次往返,数万分钟的舞动与陪伴。这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拯救,而是一次次温柔的靠近、耐心的等待和坚定的守候。丹姆和团队仍在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孤独症儿童并非封闭在孤岛,他们只是以不同的频率发光。而舞蹈,正是那座悄然架起的桥,连接心灵,照亮归途。

  是学生双向奔赴的成长,是她一生的教育事业  

吴雪萍和特奥团的志愿者

时间回到2003年,彼时国内对特殊奥林匹克运动还知之甚少。国际特奥会讲师团来到当时的上海体育学院开展培训,吴雪萍教授作为参会教师之一,在课堂上亲眼看到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们在运动后露出那种纯粹、无邪的笑容,那一刻,她深受触动。“我觉得这件事非常有意义。”她说。培训结束后,她主动加入上海市特奥宣讲团,走进社区。

同年,吴雪萍在当时的上海体育学院(现上海体育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支专为智力障碍人群服务的特奥志愿者团。她带领学生们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一间阶梯教室里,组织了第一场特奥公益活动。没有操场,只能做些简单的乒乓球运球和篮球拍球动作。吴雪萍对那天的场景记忆犹新,她仍记得一位有智力障碍的男士,在一个多小时的耐心指导下终于学会了拍篮球,他的母亲在一旁泪流满面:“40年来,他从没参与过任何运动,今天是他第一次‘打球’。”这句话,成了吴雪萍坚守二十年的起点。

最初,吴雪萍带领团队每周前往社区开展服务。2005年,上海先后建立了239所智力障碍人士“阳光之家”。自此,团队开展特奥服务有了固定阵地。但吴雪萍很快意识到,仅有爱心远远不够。“我们要做的不是陪他们玩,而是科学地帮助他们提升身体素质、改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于是,团队逐步建立起一套专业化服务体系,每学期初进行体质测评,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制定“运动处方”。同时,在课程训练中保证充足的师生配比,确保能完成每个人的个性化指导。课程结束后还要撰写小结,学期末复评效果,形成专业服务闭环。

如今,这支团队的服务内容已涵盖协调性训练、肌肉力量提升、乒乓球、舞龙舞狮等多个项目,甚至有学员在市民运动会中斩获了二等奖,大家根本看不出他们是智力障碍者。“体育是最好的载体,它能同时解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三大问题。”吴雪萍说。

作为高校教师,吴雪萍始终将育人放在首位。每年9月,社团招募上百名新生,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坚持到最后。有些学生会问是否能加学分或赚到钱,她坦言,“公益不是交易,而是共情能力与责任的培养。”为此,她设计了一套完善的志愿者培训体系,从特奥理念普及,到服务礼仪、沟通技巧,再到服务实践分享。

她要求每位志愿者写服务日志,定期参加例会,同时将硕博研究生纳入团队,推动本硕博一体化服务梯队建设,让科研反哺社会实践。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志愿者毕业多年后仍回来看望她。他们说,这段经历帮助他们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令他们学会了关爱、感恩与坚持。谈到这里,吴雪萍眼中泛光:“这正是大学育人最珍贵的部分。”

二十年间,团队累计下社区超万次,组织融合活动700余场,惠及智力障碍群体超20万人次。但最让吴雪萍动容的,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几年前,她曾在一家餐厅偶遇一位曾服务过的学员。当时对方已近40岁,他在这里担任服务员,熟练点单、与顾客交流。那一刻,吴雪萍感到十分骄傲,曾经连家门都难出的学员如今已能自食其力。“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让他们被照顾,而是让他们成为独立、有尊严的社会成员。”吴雪萍强调。

已经担任特奥志愿者团指导老师二十年的吴雪萍语气坚定:“我们做的事或许不够轰轰烈烈,但只要能点亮一个人的人生,就值得坚持下去。即使未来退休了,我也会继续坚持做这件事,它早已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一生的事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