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治|倒马桶的30年,一键冲进了历史
2025-11-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郭容/图、视频

“我记得女儿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这里,如今她44岁了。我终于不用再拎马桶了。”2025年10月15日,倪阿姨把最后一箱行李搬进修葺一新的漕溪三村,转身按下电梯按钮。这30多年来,她第一次在自己家里听见抽水马桶的冲水声。

  从“吓一跳”到百分百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签约战  

位于徐汇区漕河泾街道的漕溪三村501-505、506-510号,是两幢始建于1966年的3层小梁薄板住房,在4326平方米的房子里,挤住着172证居民,曾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后一批“无卫生设施”住宅。每天清晨居民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拎着马桶穿过走廊,去马路对面漕溪公园的公厕倒洗。因为房龄长,房屋老化严重,结构承载力不足,居民的居住环境一直难以得到改善。

可以说,漕溪三村这块占地2200多平方米的土地浓缩了上海旧改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增量土地、没有周转空间,却用党建引领、群众工作、装配式技术,把工期压缩一半,把矛盾化解在工地开口前。这场“无卫”清零战的完整过程,也记录了一群基层“老娘舅”如何把政策讲成家常,把倒马桶的30年,冲进了历史。

2022年3月,曾在外地企业工作的“小巷总理”欧阳忠第一次以漕东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身份踏进漕溪三村,吓了一跳:“上海居然还有这样的地方。小区里有2栋三层矮楼,每层挤住着6户人家,灶头间合用,家家户户没有卫生间,居民只能到马路对面的漕溪公园公共厕所倒马桶。平时居民们洗澡、做菜都要排队。如果下大雨,我们这里就电话不断,不少家人报修家里漏水,我们着急找物业急修。”

欧阳忠清晰地记得,自己上岗后没多久,同年6月,街道就召开了动员会,一场“无卫”狙击战悄然打响。

“这两栋楼毗邻居委会,我们是看着它一点点造起来的。”欧阳忠告诉记者,旧房拆除重建工作流程长,工作内容十分琐碎,涉及动员、上门做工作、签约等,建设新房的一年多时间里,噪音粉尘不可避免,还要和周围居民做好思想工作,之后就是摇号选房,解决居民回搬中碰到各种问题。

该项目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漕河泾街道第一时间组建临时党支部、成立党员先锋队,还抽调6名精兵强将成立旧房改造专班,白天查档案、晚上“扫楼”。签约前,工作组每周培训吃透方案,逐户摸清居民家的情况;签约时,党员骨干、楼组长、志愿者化身“老娘舅”和“宣讲员”,用“老街坊唠家常”的方式讲政策——谁家有家庭矛盾、谁家担心过渡安置,他们都一一帮着协调。

在签约推进过程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相关部门、居委共同参与,用“整体联动、分片包干、层层结对”的办法整合资源:承租人不明确的,帮着查档案、找证明;家庭利益分配有矛盾的,上门调解到双方满意;过渡安置有困难的,协调临时住处,慢慢打消了居民的顾虑,签约进度也一步步加快。

  四五天一层    装配式技术把“扰民”压到最低  

签约只是第一关,真正的考验是“在居民眼皮底下造房子”。地块被成熟小区包围,最近的住户离基坑仅几米,传统现浇混凝土肯定“尘土蔽日”。项目部拍板:放弃传统模式,选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体系——梁、板、楼梯、卫生间全部工厂预制,现场像拼乐高。

“正常这样的项目需要2年时间精装交付,现在工期缩短了整整一半,8个月左右就交付了。4月份完工,9月30日交付。看着居民们陆续回搬,我们觉得很有成就感。”项目经理肖品告诉记者。

在项目施工期间,工期紧,任务重,施工队紧赶慢赶,花费一个多月就完成了主体施工,达到了四五天每层施工速度,尽可能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但施工难免会有粉尘、噪音,为此,施工单位党支部与街道、居委共建,塔吊作业半径内拉设防尘网,围墙一圈加装喷雾设施,早中晚三次巡查,发现问题@项目经理“秒回”。居委的“老娘舅”不仅自己和周边居民解释,取得谅解,还邀请一批居民“老娘舅”协助化解施工过程中的矛盾。

私家车被粉尘落点怎么办?工地免费发车衣、送洗车券。施工时间早了迟了,居委会上阵协调忙。

从2023年底居民集体外搬,到2025年9月底竣工交付。时间过得飞快。

再次回家,居民们傻了眼:从“拎马桶”到“拎包住”,从“三户合厨”到“一户一套”,通过旧住房拆除重建,两幢老楼原拆原建变成了一幢8层的现代化住宅,建筑面积扩展到约8000平方米,每户增加套内独用厨卫设施及小型阳台,所有住宅“全装修”交付。

肖品还强调说,此前他们曾承接过徐汇康健街道某小区的改造项目,改造前是三户人家合用卫生间。可以说,漕溪三村的改造项目不仅是旧房成套改造项目的代表,还成为了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改造提升的代表项目,属于市级层面的重点任务。

  从“倒马桶”到“生活盒子”    回搬之后的新考题  

“新房子面积比原来增加了,还送了一个2.6平方米的卫生间。”倪阿姨告诉记者:新家厨卫独立,还是精装修,真正实现“拎包入住”。

更关键的是老人“下楼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楼内配置4部电梯,其中1部为担架电梯,可容120急救床直通。C字形平面消灭“暗房”,把原朝北户型调整为东、西朝向。

欧阳忠透露说,其实最初的新房设计还是维持原状分成南北间,但在征集居民的建议后,将新的设计方案改成了南向和东西向,终结了北间房没有阳光的日子。

此外,该项目采用“钢结构”体系,实现了绿色、高效建设,历时一年多的等待,居民即住上了“全装修”交付的新房。

值得一提的是,居民回搬后还将推进法治街区建设,让社区管理更规范;同时落地“生活盒子”,完善周边配套,为漕溪片区注入更多活力。

“以前我们羡慕人家有卫生间,现在人家羡慕我们有电梯。”一位老居民感慨。拎马桶的几十年历史终成往事;而如何把“住得进”变成“住得好”,漕溪三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