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治|为积水提心吊胆的日子,一朝翻了身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1987年,23岁的蔡金福因为要结婚,在国权北路815弄分到了一间“鸳鸯房”。没有单独的卫生设施,他在这里过了37年的“拎马桶”生活,直到去年底房屋完成厨卫综合改造,已经60多岁的蔡金福终于舒了一口气:“以前不但要‘拎马桶’,因为这里地势低,每到夏天还经常积水,整个环境脏乱差。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生活质量都提高了,真的感谢政府帮我们老百姓解决了一件实事。”
居民心声:改造之后生活舒心多了
蔡金福家所在的国权北路815弄房屋,位于宝山区高境镇国权北路东侧何家湾路南侧,区域范围东、南与原上海海鸥酿造公司酿造一厂厂区接壤,西至国权北路,北至何家湾路,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隶属上海光明集团良友公司,原用途为职工宿舍,4幢楼内共有41户,其中1幢3层建筑共18户,3幢1层平房共23户。
“我以前是隔壁厂里的,当年结婚时没房子,厂里就照顾(我)给了一间鸳鸯房。”蔡金福在这里住了30多年,深受“拎马桶”之苦。他告诉记者,早年间,外面的公共厕所晚上10点钟就关门了,包括他家在内的住户只能用痰盂罐,早上起来再拎到公共厕所倒掉,那时候大家最怕半夜里闹肚子,“尤其是家里有小孩的,大冷天很容易冻感冒”。
除了上厕所不便,每到夏天,41户居民还要提心吊胆——由于该区域地势低于外围路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雨污水管线老化,汛期经常发生内涝积水现象。蔡金福从不到40岁就开始作为“楼组长”配合居委会做相关工作,20多年来他参与过的居民转移撤离有好多次,“一到夏天就头大,如果连续几天下雨,心就吊起来了,就怕积水”。蔡金福和几个邻居一同回忆,最严重时积水都没过大腿,一楼住户家里的床都被淹了。
逸仙一村第五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谢素芬在这里做党总支书记已有11年,日常工作中,国权北路815弄居民向她反映最多的就是卫生设施问题,而积水问题也时刻让她牵挂:“积水后就怕电线有安全隐患,去年中秋节当天,我们还全员上岗组织过一次居民转移。”
随着上海“拎马桶”改造攻坚战提速,宝山区第一时间在区级层面建立协调机制,由区房屋管理局牵头,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建管委、区规资局、属地街镇等部门参与,将无卫生设施房屋提升改造纳入区城维应急项目,加快推动项目审批、立项等前期工作,提升工作效能。2024年7月,国权北路815弄的厨卫综合改造项目启动准备工作,10月全面开工,当年年底,4幢无卫生设施房屋的提升改造工作全面完成,41户居民彻底告别“拎马桶”。同时,居住环境也大幅改善。
“以前是‘脏乱差’,改造以后,每家每户都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小区的路面也整修过,整个环境都变好了,而且加了水泵之后也不用担心积水了。”“拎马桶”问题解决后,蔡金福舒了一口气,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以前真的是很绷紧的”。对于改造工程,他发自内心地感激:“一句话,感谢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做了实事。”

提标升级:“拎马桶”改造升级为“厨卫综合改造”
“整个改造工程总投资600多万元,过程中改造方案也是几度优化。”宝房集团部门经理汪闻捷介绍说,3层建筑初始方案拟通过在原建筑外围进行扩建解决楼内居民“拎马桶”问题,方案深化后发现建筑恰好位于地铁18号线上方,改造需同时考虑施工难度和安全范围,推进难度倍增。为此,宝山区房管局会同属地街镇与实施单位共同研究优化改造方案,一方面,利用楼内原公共厨房改建解决6户,另一方面,就近利用外围空地统一建设轻质钢结构房屋扩建12户厨卫,用连廊的形式与原建筑连接,确保居民出楼即可达。
其余平层建筑则因地制宜设置厨卫设施:对于室外空间较为宽敞的18户居民,在入户门处通过室外贴墙加建部分面积设置厨卫设施;对于空间局促,无法贴临原建筑改造的,则充分利用现状房屋或可用空间,2户将原空置房屋腾空设置厨卫设施,3户贴临围墙设置,既保证居民原有出行不受影响,也解决居民的“拎马桶”问题。
针对除了“拎马桶”外,居民还迫切希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雨污水管线老化等问题,改造模式也从“拎马桶”改造提标升级为“厨卫综合改造”,在改造卫生设施的同时,同步完成厨房设施改造以及小区综合整治(路面整修、墙面翻新等),让居民的居住标准、居住环境切切实实“旧貌换新颜”。
在改造意愿征询期间,针对居民反映的汛期经常积水的情况,还专门为社区增设了大型提升泵,使得困扰居民多年的难题得以一同解决。值得一提的是,由于3层建筑居民均想要原楼内改建的厨卫设施,为避免后续群众之间发生矛盾,属地居委积极劝导解释,采取抽签方式主动引导居民有序做好选房,确保民生实事办暖办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