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务小哥到小哥反哺,上海以全域友好助力新就业群体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外来的,现在慢慢融入了。”外卖小哥赵明洋说,他在上海生活了十五六年,早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而他的前辈——在上海做快递员已有近十年的文强表示,自己已经不把上海看成是一个单纯来赚钱的城市,而是一个可以扎根于此的家园。
上海以全域友好温度凝聚新就业群体向心力。11月19日,“筑梦新力量——上海市新就业群体服务计划”项目总结会暨社会倡导活动在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党群服务中心举行。
帮助00后小哥们融入上海
21岁的赵明洋已经当了两年外卖小哥。2023年,他在做骑手的哥哥推荐下入行。现在的他每天踩着固定节奏:10点半到网点接单,午高峰忙着送单,下午2点小休一小时——这段时间成了他的“充电时刻”,啃几口饭,看看哥哥发来的电瓶车修理视频。“以后想开个修理铺,多学门手艺总没错”。下午4点再开工,直到晚上9点多下班,回家后11点准时休息。
两年骑手生涯,有不少瞬间让他记在心里。最暖的一次是去年夏天,他接到一个送药品的订单,看着备注里“急用”两个字,他骑着车抄近道赶到了小区。用户开门时递来一瓶冰水,连说“太谢谢你了,孩子发烧等着用药”,那一刻,他觉得车轮上的奔波都有了意义。
现在的赵明洋,收入比之前翻了近一倍。更让他开心的是,他成了新就业群体入党积极分子,还常跟着社工参加社区活动,学沪语时跟着阿姨们念“谢谢侬”,清理小区草坪垃圾时受到居民的夸赞,在盈浦党群服务中心的小哥驿站里给手机充电、用按摩椅放松,这些都让他觉得“离上海更近了”。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外来的,现在慢慢融入了。”赵明洋说,他在上海生活了十五六年,早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25岁的四川小伙文强,在上海做圆通快递员已有近十年。16岁时,他跟着亲戚从老家来到上海,从最初跟着卡车帮忙,到成年后正式扛起派送包裹的责任。
清晨6点半前准时到站点,文强等货车送件到岗,7到8点便骑着电动车出发派送。上午单量多的时候能有100多单,忙到中午12点多甚至下午1点才能回站点吃饭。下午再送五六十到七八十单,4点多送完货,还要去取件,5点左右才能正式下班。没有固定的休息日,一年到头几乎天天在岗。
他的生活很简单:上班派送,下班回宿舍,偶尔刷刷手机,曾经,对他来说,上海更像一个赚钱的场域,而非扎根的家园。
文强送件间隙总爱找个树荫底下刷手机,影响了派送效率。自强工作站的社工发现后,引导他把手机变成工具——建议他用手机拍摄派送日常,既能证明自己送到件,也能记录生活,尝试做小视频。
社工还带他拍vlog素材,帮他剪辑短片,鼓励他自己尝试创作;跟他聊未来的规划,从恋爱结婚的时间,到需要准备的资金,一点点帮他梳理人生方向。
聚焦“两司两员一主播”
2025年,在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支持下,上海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承接中央社会工作部专项服务项目,组织各区工作站开展“筑梦新力量”——上海新就业群体服务计划。
项目聚焦“两司两员一主播”——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外卖配送员和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精准锚定其工作生活中的痛点难点,通过个案帮扶、小组互助、社区融入等多元化专业服务,构建起全方位的支持体系。
从需求挖掘、方案设计到服务落地、成效评估,专业社工团队以详实的数据与鲜活的案例,让服务价值充分彰显,不仅有效回应了新就业群体的实际需求,更切实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为凝聚党在新兴领域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筑牢根基。
自启动以来,项目凭借精准的服务定位与专业的实施能力,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更联动110多家共建单位形成强大合力,为新就业群体的成长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暖与力量。
记者从共建单位美团方面获悉,其已面向骑手免费发放“防寒险”,主要用于覆盖骑手因严寒天气引发的相关医疗健康支出,专为低温、雨雪及大风等严寒天气下的户外劳动者设计。此外,自今年10月起,陆续向骑手发放防寒装备和物资。同时升级“骑手好人好事奖励计划”与“骑手见义勇为奖励计划”,专项嘉奖善举骑手,表彰金最高10万元。
服务好新就业群体的同时,新就业群体也在反哺社会,他们主动参与城市建设,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
来自共建单位申通快递的30名退役军人组成“平安申行者”骨干队伍。在日常工作中,他们积极发现并上报各类问题,如公共设施损坏、寄递物品安全隐患等。他们凭借军人特有的纪律性、责任感和敏锐观察力,在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专用小程序上报各类线索,实现处置闭环,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哨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